中医传承潮起潮落 中医药资源保护规范是关键
中新网陕西新闻11月1日电(记者 冽玮)“藏匿”于西安的深巷之间,出身中医世家的张琳率领着他的中国传统医学团队,坚持用针刺、艾灸、药治、刮痧、推拿、药浴等传统中医自然疗法祛除顽疾。在中药质量把关上高度重视,配备了高级中药鉴别师;为体现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治疗,坚持聘请省级名中医、国医大师坐诊,确保诊疗水平和中药质量。
起源于“伏羲制九针”的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伴随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中医药领域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各级政府和一些有责任感的中医学者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机遇,传承中医文化,并将中医发扬光大。
目前,中国国务院将每年10月11日定为“中医药日”,倡导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初识张琳,他忙碌于“天颐堂”熬药房中,一个个巨大的熬药罐整齐排列,浓郁的药香扑鼻。“熬药罐是我们和韩国合作开发的,外面采用不锈钢材料,内胆是纯陶瓷制作的,而且是很厚的陶瓷。”他说,中药要发挥好的疗效,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处理、炮制、熬药容器、煎药水质等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我院采用的是特制的水,经三道过滤成软水,进入熬药系统。”
或许是受西方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记者可以在张琳身上看到中西合璧的气质。“我是学西医的,我父亲是学中医的。原来对中医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发现中医真的很神奇。它的副作用很小,诊治的时候是根据各个系统、把人全身看作一个整体来调理,这也就是中医诊治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神奇所在”他说,比如脑梗的后遗症、运动性损伤等,中医的推拿非常有效,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康复中心,经常邀请天颐堂的医生去做一些中医的康复治疗。
“我在许多国家行医时发现,欧洲的慢性病患者欢迎中医医学,反观国内还有很多人不接受不看好这门老祖宗留下的科学。”张琳在谈到自己这段经历时说:中医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上门诊疗,他开发了一套软件有自动报警系统、跟踪系统,可以把慢病管理起来,在后台有数据分析,整个的后台就能看到变化,进行诊疗服务。
目前,张琳和他的中医专家团队、膳食营养专家已成功开发出多款个体化营养评估软件、中医食疗辩证软件、中医药膳食谱,并提供膳食营养配餐,给出客户饮食建议与指导、每日食谱。
据了解,在内地,真正能为用户提供上门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凤毛麟角,中国的医疗现状是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基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而中医在很多方面可以突破治疗环境的限制,比如包括火罐、针灸、刮痧、推拿等传统中服务,根据健康管理干预方案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上门服务,将可以方便很多慢性病患者进行理疗和康复,让中医传统理疗真正进入社区,走进家庭,实现客户的人文管理和尊贵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药发展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情况。借助“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中医学者也在寻求新的技术和传承模式。
记者看到,张琳创办的“天颐堂”中医团队使用数字化信息系统,看病挂号、检查、化验、治疗、处方一卡通,可以在每一层楼、每一个诊室刷卡、自动打印病例。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显示单科候诊人数,比如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可以自动提醒,等候期间可以看书喝茶在外面玩,实行真正人性化的管理系统。
药为医用,医因药存。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物质基础。他认为,中药有三个环节非常重要,首先是产地、种植,即道地药材,“种子好,药材就好,药材好,药才有效。”;其次是中药的炮制,中药回来要炮制。什么是炮制,有的要炒,有的是要掺其它东西焙干,有的要碾成粉;熬药时则要注意文火、武火和水的搭配。
采访中,张琳对中国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表示担忧,部分野生中药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选种育种、规范化发展缓慢,重产量轻质量,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滥用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中国中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3年中药产业规模达6324.4亿元,培育了一批中药产业大品种、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提升了中药产业影响力。
针对传统中医传承,张琳表示,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一个经验医学,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行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中医国医大师必须是在临床工作60年以上,才能竞选或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国医大师总计才61人,在世只有50多人。他强调,中医要向两头发展,一头是高精尖,培养的人才要成为中医学科的带头人。另一头是大力培养乡村和基层医生,改变广大农村和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
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对全国千名来自基层的“春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者相信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大有作为。就像张琳说的,一个中医什么都不带,带几根针灸、拿几个火罐,拔几根草药,就可以为患者解除病痛,真正体现简、便、廉、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