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碧水蓝天看西安

14.03.2016  09:15
   今年,带着千年古韵的西安城墙与护城河的映月碧波在春晚亮相,带给全国人民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但很少有人知道,护城河的水这一点睛之笔来自西安市一项重点治水工程——大峪生态引水系统。该系统是西安市“八水润西安”五大引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向护城河、兴庆宫公园等城市景观用水的引水、供水任务。

  此外,自1月22日开始,秦岭北麓的汩汩清泉通过40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引入护城河,日引水量6万立方米,到元宵节结束,累计生态引水达180万立方米。

  治水:确保饮水安全,群众受益 

  2月26日,笔者从西安市水务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西安完成水利投资200.6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4倍,年均增长28.73%。过去五年是西安市水务发展投资规模最大、建设进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综合效益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2015年,西安市共完成市级以上水利投资48.13亿元,较2014年增加2.86亿元,增长6.32%,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水务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

  过去五年,西安市先后建成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李家河水库供水、汉城湖水环境治理提升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民生水利成效显著。新增城市供水能力3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5%,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部实现清零;完成李家河水库、黑河金盆水库二期移民搬迁2606人;治理病险水库25座,完成3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农村水利建设持续加强,水产品产量、渔业经济产值保持稳定增长。

  以西安市继黑河金盆水库之后的又一重点水源工程,关系到200万居民饮水的李家河水库供水工程为例,自2009年11月开始“四通一平”工程建设,2010年11月大坝截流后,大坝枢纽工程建设全面拉开,先后完成了98.5米高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970米引水洞等建设任务。2015年5月8日,李家河水库通水的阀门开关开启,8分钟后,来自秦岭山中的清澈泉水随之流入坝后电站汇流池,历经5年多建设的西安第二大水源工程李家河水库开始正式向城市供水。

  保水:建设海绵城市,把水留住 

  2月26日,西安市政府启动了西安二次供水设施移交,将用两年时间完成4000套二次供水设施由小区物业向自来水公司移交,供水将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确保市民饮用水品质。这是西安市加强从“源头到龙头”供水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的系列举措之一。

  西安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农村供水设施管理。重点打造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同步推进重点河道、秦岭北麓峪口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河湖水系引水、蓄水作用和生态、景观功能。建设一批雨洪调蓄工程,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亲水:享受碧水蓝天,提高福祉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相继建成西安湖、浐灞湿地等9座湖池、10处湿地,新增水面9573亩、湿地2.1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原团结水库的华丽转身可谓是西安市亲水工程的上乘之作。团结水库承担着兴庆湖、护城河、老城区和西北郊部分区域的城市排污、雨洪排泄任务,下游通过漕运明渠排入渭河,是西安市城市排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西安市区水利设施老化,污泥淤积,水面及岸周垃圾遍布,昔日水草肥美、鸟鹭翔集的优美景象不复存在。近几年,经过规划和建设,西安市圆满完成对团结水库的改造,正式更名为汉城湖,汉文化的元素在改造后的水库设施上得到体现。将原团结水库的四个库区相连后,汉城湖还承担着原有的调蓄防洪和灌溉任务,一旦西安遭遇暴雨灾害,排水渠道将全部打开,为城市排洪。

  现在的汉城湖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新去处。今年的新春庙会上,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风格古雅、内涵丰富的汉城湖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