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驱动铺筑强国之路 -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解读之一

08.06.2015  11:49

      “2010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过程中,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于是我让我们的研究机构查了一下,历史上中国也曾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是什么时候把这个位置给丢了呢?研究机构给我的结论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

      150多年过去了,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苗圩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虽然我们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还‘大而不强’。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就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

      “我们之所以‘大而不强’,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一语戳中中国制造的“痛点”。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五项基本方针之一,“创新驱动”列居首位,规划中明确规定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在全球产品门类当中,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们已经有223个产品品种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说,“虽然我们的制造业门类齐全,规模也是全球最大,但是这些产品基本都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我们要尽快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在产业链及价值链之中的核心竞争力,使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真正做到又大又强。

      苗圩也强调,创新驱动是帮助我国弥补一些核心技术缺失的关键所在。“比如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等,这些核心技术,我们现在还不掌握。而这些技术对我们整个制造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他说,“因此,我们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组织实施,促使一些行业的共性技术取得明显突破,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还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毛伟明说,“作为未来引导我国产业层次提升的重要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并在竞争中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甚至未来的高端。

      “制造业想要‘由大到强’,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尤其是核心元器件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来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毛伟明说。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也坦言:“关键的共性技术缺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必须解决此问题。

      “所谓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包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体现它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竞争性。”毛伟明说。

      “科技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在通往制造强国的道路上,技术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以及产业层次,加大科技进步对传统工业发展的贡献度,从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毛伟明说。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