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让陕西地方戏曲百花更加艳丽

08.12.2016  22:34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办期间,不论是第一次由基层剧团扛鼎的开幕大戏《家园》、文华奖参演秦腔《易俗社》,还是作为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汇聚陕西各基层院团近年来精品剧目的展演,剧种纷呈、行当齐全、文武兼备,让陕西斑斓的戏曲艺术来了一次集中亮相,为来自全国的艺术工作者及观众打开了了解陕西艺术的“绚烂之窗”,更集中展示了陕西省文化厅“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工程在抢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以及“传播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的时代主题,推动了陕西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姹紫嫣红的陕西本土戏曲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陕西本土优秀剧目展演,涵盖了儿童剧、蒲剧、歌舞剧、线腔、秦腔、汉调二黄、商洛花鼓戏等多形态又具陕西风情的艺术门类,汇集了来自30多个演出单位的千余名优秀演职人员,一个个剧种的缤纷亮相,一位位演员的精彩表现,回望经典、唱响乡音,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据记者了解,这些剧目无论从质量、内容、思想都可谓近年来陕西各门类地方剧目的精品,其中很多传承、改编、复排自经典剧目,也有部分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榜样故事,展现时代精神。

        南郑县汉调桄桄历史剧《韩信拜将》为延安市宜川人民带去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南郑县桄桄剧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剧种唯一的专业性演出团体,演员有深厚的演出功底,具有浓郁汉调特色的声腔、念、白,把剧中商议、探病、调粮、追韩信、献策、拜将等一场场跌宕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不断。据悉,汉调桄桄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地方剧种,是汉中十大文化符号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时隔半个多世纪复排演出的阿宫腔传统剧《王魁负义》翻山越岭来到安康巡演,展示了“北路秦腔”阿宫腔看家名剧的无穷魅力,令很多第一次看阿宫腔的陕南观众激动不已,两场演出均一票难求。阿宫腔是陕西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戏曲新老之星不断涌现

        在商洛花鼓戏《带灯》中饰演女主角“带灯”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君梅,不负众望捧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表演奖后说:“艺术节的展演,能让更多陕西观众和全国文艺工作者欣赏和了解到花鼓戏这个地方剧种,我们也可以跟全国各个剧种的名家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团长杨建州告诉记者,艺术节期间,剧团在富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复排了阿宫腔《王魁负义》。“人才是剧种发展最重要的命脉。基层院团平时演出任务重,我团演员却一如既往地注重基本功训练和人文底蕴修炼,青年演员李曼饰敫桂英唱做俱佳,刘斌斌饰演的明镜判官台架讲究,吐火和獠牙技巧更引得观众不住叫好,彰显了陕西新生代青年演员的风貌。”杨建州说道。

        “传统戏不应是老戏老演,而应该以新的时代眼光、新的艺术手法不断加工提高,在艺术上呈现出时代感,让传统戏走进现代观众的心中。”1961年进京参与演出《王魁负义》、现年73岁高龄的著名演员高爱玲,为了把阿宫腔传统传承给青年人,顾不上自己年老体弱,欣然受命担任复排导演。

        而南郑县剧团还专门开办了汉调桄桄学习班,既学习文化课,又学习专业课,学制三年,择优录取到剧团传承汉调桄桄。学生家长和戏迷都反映说,这个班办得好!剧团老艺人更是感叹,汉调桄桄后继有人了!

        让“国风·秦韵”文化品牌落地生根

        合阳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讲述了合阳县“坑面女”王娜的真实故事,让观众在感受人间大爱的同时领略了线腔这一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安康市汉滨区创作的大型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以陕南农家女为全家点燃生活新希望为主线,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洛花鼓戏《带灯》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而乾县剧团编排的新编弦板腔现代剧《范紫东》、唯一入选的蒲州梆子剧目蒲剧《河魂》、韩城秧歌剧《杏花村》等优秀剧目,以崭新的面貌集体展现在世人眼前,呈现出陕西戏曲的姹紫嫣红,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国风·秦韵”陕西地方戏曲承载和包罗的厚重历史和传统文化,也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碰撞、共同成长。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工程以“传播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为主题,以陕西传统文化系列展演展播活动为抓手,系统集中地展示近年来陕西省开展抢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已经连续举办两年多。未来应能传递陕西文化声音、彰显文化陕西风采,让“国风·秦韵”文化品牌落地生根。

        新时期的陕西戏曲界在“国风·秦韵”传统文化工程的带领下,除了对地方剧加以保护外,还与时代接轨,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创作演出了如此多的“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在内容和故事编排上与时代风气接近,让观众有共鸣,真正让戏曲跟百姓生活融在一起,走进观众内心。有好故事,有好苗子,有好观众,陕西戏曲将在三秦大地开枝散叶、薪火相传,在传承与创新中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