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文物工作十件大事
1、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文物并作重要指示
2015年2月和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两次到陕西,先后考察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川县梁家河知青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杨家岭七大会址、铜川照金革命旧址、西安城墙、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及西安博物院。习总书记考察陕西文物并作出重要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陕西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是陕西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引。
习近平指出,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轩辕黄帝陵等远古历史,有秦、汉、唐等10多个政权上千年的建都史,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伟大革命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新形势下,要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习近平强调,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传统风貌,不能随意占用和损坏,也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这方面要严格制度、严格把关;对被破坏的文物,要组织抢救和修复,但也要防止一些所谓仿古活动对文物的破坏;对文物盗窃行为要严加防范、严厉打击。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高度赞誉陕西文物工作,并向省政府颁发“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证书
应中国政府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夫妇来华访问期间,于2015年8月30日至9月2日专程考察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陵博物院、乾陵博物馆和省考古研究院,并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证书颁发给省长娄勤俭。博科娃指出,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作重要演讲一致,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成功“申遗”体现了文化包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她积极鼓励陕西省能申报更多的世界遗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
“在陕西除了鉴赏文化遗产以外,更敬佩这里的专家和他们的专业精神、他们的承诺及为保护世界遗产所做出的努力。”她表示,“你们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勇敢卫士,为此我不仅赞赏你们的付出,更加赞赏和感恩你们的努力。”博科娃说,陕西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通过与公安机关合作对文物盗掘和非法买卖现象进行了有效遏制,培养遗产地周边群众文保员进行遗址巡查保护的做法值得肯定。
3、我省群众积极自觉保护文物,省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奖励办法
陕西是文物大省,具有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陕西各地连续发生了26起农民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先进典型事迹,出土文物633组827件。为了弘扬广大群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进一步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省政府于2015年2月颁布《陕西省群众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这是我国首部以省政府名义颁布表彰奖励群众保护文物的办法。《办法》以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规定了各级政府对群众保护文物行为的褒奖,精神奖励包括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奖励等,物质奖励的奖金额度则创新性地采用以陕西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倍数为参考的动态机制。同时,《办法》也明确了受奖励群众可以享受的优待和文物收藏单位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陕西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通过组织群众保护文物成果进京展览、组织保护文物有功群众出国考察、以各级政府名义表彰奖励外,还创新性地于2011年6月以省政府名义在村中树立了“群众保护文物碑”;2015年陕西省委宣传部将《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一书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已经正式出版。陕西为保护文物有功群众“树碑立传”的做法成为全国文物系统对群众保护文物实施奖励的一大创举。
4、安康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3座
2015年11月,历经三年建设完成的安康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该馆占地4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近6000平方米,由“天赋安康”“脉源安康”“筑梦安康”三大基本陈列和“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法书名绘——馆藏精品书画展”两大专题展览组成,成为安康市重要的城市标识和文化窗口。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3座,平均每14.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
我省“十二五”期间重视市级博物馆建设,渭南市博物馆即将建成对外开放、咸阳博物院主体工程完工,延安市博物馆、榆林市博物馆、杨凌示范区农业历史博物馆、铜川市博物馆等市级博物馆建设顺利进行,我省市级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全国首座展示考古工作理念、方法和陕西考古新名片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建设及勉县、子洲、陈仓区等18座县级新馆建设工程全面展开。目前,省、市、县三级博物馆布局合理、类别齐全、体系完整,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省三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评估前三名,国内外关注的石峁遗址公园建设启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的探索和创新,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我省占三个。国家文物局对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2013年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从资源维护、管理与服务、开放状况、满意度调查四个方面进行检查,陕西唐大明宫、汉阳陵、秦始皇陵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前三名。再次说明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四个结合”新思路的有效探索,促进了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在开放和服务方面体现了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带来了当地环境改善、部分居民搬迁新居和就业岗位增加,有效地实现了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和惠及民生的目标。
2015年5月,省委书记赵正永赴石峁遗址考察时强调,要加大对石峁遗址的保护力度,努力把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把石峁遗址打造成我省旅游的又一新亮点。省文物局按照省上要求积极推动神木石峁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开展,新发现的祭坛遗址提升了该遗址文化内涵,《石峁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即将由省政府公布实施;完成《石峁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中国石峁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石峁遗址保护生态建设方案》和《石峁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起草工作。
6、陕西创新文物安全理念,启动“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
省文物局创新文物安全理念建设“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与省公安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指导西安市文物局与市公安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建立“一个平台、五个机制”,即建立网络合作平台和科研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共享、业务培训和案件奖励机制。将西安市“文物安全视频监控网”纳入市公安局“全息作战指挥平台”,同步报警、快速处理各类文物违法案件。将重点文物单位和重点博物馆信息纳入公安局地理电子信息系统,建立文物安全数据库和文物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深化公安机关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信息化建设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公安文物安全防控系统并网互联,优化涉案文物鉴定“绿色通道”,探索文物安防科研合作机制,扩大人员培训交流,推进全省各地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综合安全防控体系并提升报警处置效能。
“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以“一个中心、两个意识、三支队伍、四个环节”为核心内容和工作新模式,其中“狠抓四个环节”是习总书记对陕西文物安全工作提出的“严格制度、严格把关、严加防范、严厉打击”。陕西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先在西安市试点,整合文物和公安部门技术防范系统,不断加深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在信息、资源、科技、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密切协作的体制机制,开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责任共担、共同发展的文物安全新局面,《人民日报内参》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7、与中亚多国开展文物合作项目,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5年10月陕西省文物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两国,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发展、展览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文化委员会商定2016年上半年在西安召开“雷利赫协议”国际研讨会,以此为突破加强中俄双方在文物保护理念上的深层交流,推动中国在国际文物保护准则制定上的话语权。组织我省考古科研机构赴中亚地区开展考古工作,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的西天山西端区域一带开展“中亚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填补了当地考古学研究空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2015年10月,省文物局与哈萨克斯坦文化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达成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意向,在西安签订“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2016年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丝路之都——陕西省文物精华图片展”,2017年6月至9月哈萨克斯坦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在该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哈萨克斯坦文物精华展”,在丝绸之路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发掘领域进行交流合作。中国驻哈大使馆、哈萨克斯坦文化部对省文物局高效工作表示高度肯定和赞赏,希望与陕西继续加强联系合作,共同推动中哈人文交流。
8、“真彩秦俑”特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周原遗址考古荣获“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秦陵博物院“真彩秦俑”展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展览从独特视角揭示秦俑身上不为人知的色彩奥秘,探讨了色彩与造型、色彩与丧葬礼仪和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喻,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为观众还原了真实的秦帝国色彩世界,阐释了“秦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化内涵。自2001年以来陕西连续九届共12个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奖”,从类型上涵盖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从内容上包括了历史陈列、研究成果、考古发掘等展览;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届荣获该奖的博物馆,说明陕西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并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的周原遗址考古因其重要发现成果成功入选“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周原遗址考古工作以贺家北区的凤雏建筑群为中心,对该区域内普通居址墓葬区、大型夯土基址和铜轮牙马车的发掘,对周原遗址内水网系统的发现和确认,进一步弄清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加深了对周原都邑性聚落整体布局的全面认识,是时隔多年后陕西在周原遗址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从而以其重要学术价值成功入选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
9、为庆祝中丹建交65周年举办的“中国秦兵马俑展”引起两国元首关注
为庆祝中国与丹麦建交65周年,省文物局于2015年4月1日~9月30日,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市近郊的摩斯盖德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兵马俑展”,共有34万人次观众参观。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亨里克亲王夫妇和丹麦文化部部长玛丽安娜﹒耶维德、中国驻丹麦大使刘碧伟、陕西省文物局代表团出席开幕活动。活动后丹麦女王打破外交规格以其丈夫亨里克亲王名义宴请了陕西代表团和工作组全体成员,并亲自出席宴会。
开幕式上中国驻丹麦大使刘碧伟转达了习近平主席就此次展览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的口信:对女王夫妇出席展览开幕式感到十分高兴,对丹麦王室积极推动中丹友好和人文交流表示高度赞赏,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希望中丹共同努力,办好中丹建交6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推动中丹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女王表示,此展览为丹麦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机会,必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进而加深丹中双边关系;同时希望刘碧伟大使向习主席和中国人民转达亲切问候。亨利克亲王认为举办这样的展览是世界上每座博物馆的梦想。
10、重修《陕西省志·文物志》通过终审
《陕西省志·文物志》编纂工作自2009年启动以来历时六年完成,按照“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基本方法,设四编三十四章,分为上、中、下三册,总计360余万字、5000余条目,随文插图3000余幅。该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陕西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将陕西全省重要的文物古迹遗存大体囊括殆尽;该志书是陕西省第二轮修志中唯一确定重修的专业志和重要文化工程,是陕西近百年来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探索、精进和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结晶。
专家对重修《陕西省志·文物志》所体现出的史料性、科学性、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成就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志书是一部辛勤汗水结出的皇皇巨著,代表了文物大省的科研、学术和管理水平。入志资料丰富详实,重点突出,这部成功的志书对引领陕西今后的各项文物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