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推动文博中国深度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立足国内国际,还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化都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力量源泉。2021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数字应用“活化”文博行业产业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我国的文博事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在公益性和共享性方面达到了一定程度,文博事业逐渐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文博数字化、文博旅游、文创产品等文博产业衍生品的新兴项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伴随着新时代的需求和文物活化利用事业的推进,数字化手段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政策保障、技术应用和服务规范等也逐渐成熟,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新形势下,全方位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数字应用“活化”文博行业产业化,促进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支撑,加快了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以文化滋养科技,以科技助推文化
在数字时代,文化新业态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文物成为重要的标识要素,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文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文物和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
近年来,在科技的加持与赋能下,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文化创造力和活力更加迸发。科学技术使文化的魅力格外动人。
科学技术还能帮助揭去历史的面纱,让我们读懂古人留下的信息。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学家能得知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提取和分析骨骼或牙齿中的基因,就能知道古人的来源;通过分析遗存土壤中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环境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
文化创造与创作生产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让文化更迷人。运用高新科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能够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技丰富了文化创造的手段,文化彰显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基于新文创与新科技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共同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为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知识产权是文博产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竞争力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竞争力,文博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将成为今后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要努力推进文博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激活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提高文博版权在创意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努力让中国文博创意产品优质品牌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影响。
随着文博IP的创新发展,著作权的管理与授权已经成为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挖掘无形文化瑰宝的首要工具与重要方法。2019年国家文物局推出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更加细化、明晰了商业授权的边界,明确了博物馆馆藏资源授权的内容包括著作权授权、商标权授权、品牌授权和其他授权四类,其中著作权授权包括馆藏资源的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博物馆馆藏资源的著作权可以体现在具有再次创作特征的数字信息资源上,例如藏品和建筑的文字介绍、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博物馆可以将这些资源的著作权对外授权,获得版权收益。
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发,离不开版权运营。版权赋能,现代技术重塑,让更多文物走进现代生活。版权是让馆藏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法,要挖掘更多文物版权授权场景,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进行文物开发,首先要通过二次创作把文化版权化,然后才能产业化。
博物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了促进以原创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向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大唐西市集团在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方面超前布局,致力于为文化艺术品构建完整的生态圈,为数字文化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和智库团队的专业力量,近年来共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制定3个国家标准、1个地方标准和2个行业标准;取得了8项专利、35项版权、近500件商标等知识产权;研发并运营了“艺佳”“嗨艺购”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珍贵稀有的数字资产与优质的数字内容进行确权并生成数字凭证,供爱好者收藏交易。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推动文博中国深度数字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强调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强调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担负着文化保护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我们能直观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灿烂、独树一帜,也能看到屈辱和挣扎,看到奋起与开拓、奋斗和担当。
博物馆在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各地博物馆积极应用网络科技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通过藏品数字化、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博物馆数字化。深入发掘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智慧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建设,发展云展览、云课堂、云教育,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认为,目前的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积极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并从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角度提出了四点文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助力预防性保护;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助力大众化参与;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的桥梁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积极致力构建文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努力让科技入圈、文物出圈,不断扩大海内外文博数字化朋友圈。
为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国家看到了文博行业的变化,并为之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大唐西市博物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IP,积极探索数字艺术品新业态。8月4日,大唐西市博物馆、嗨艺购平台等打造的首款数实结合艺术品——嫦娥玉兔镜上线发行。“嫦娥玉兔镜”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现实的理想信念及浪漫的情怀,既体现了人们对浩瀚星空、无限宇宙的心驰神往,也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探索未知的精神追求。国庆节期间,大唐西市博物馆以铜镜文物元素为基础,“人民昌·中国强”汉镜是一件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应用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国宝重器,其镜背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47字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更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文化意蕴。大唐西市博物馆将铜镜纹饰、铭文等重点提取,创意策划了“人民昌·中国强”汉镜活动热缩片现场手作、汉服体验等活动,并研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包括丝巾、手链、帆布包等配饰,文件袋、印章等文具,还有搭配汉服体验活动拍照打卡的仿古扇,创意口罩等,让观众了解文物上祥瑞神兽图案背后的故事,把“文物”带回家。
如果说传统性是“文化自信”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命。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文物,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博交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作者徐蕴峰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吕晓光系国声智库高级研究员)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