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27.10.2014  19:49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三十多年间,我省在“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换林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投资生态建设的民间治沙造林大户,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把心血甚至家产倾注在了荒山流沙里,在陕北营造起了一条绿色长城,尽管他们生态富有,却难以走出负债治沙造林的困境。近日,我省修订出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首次将个人在沙区营造的公益林纳入财政补偿,引导广大沙区群众自主造林,支持和鼓励他们多造林,造好林,管好林。

    在榆林市定边县的一片沙地,年过7旬的治沙造林带头人石光银,正带领工人栽植樟子松树苗。

    治沙英雄时光银:“往年就在7月份造完林,基本就不造了。(今年)秋墒好,你就是9月造林,地不冻一直能栽。

    对于治沙已经整整30个年头的石光银来说,难得遇上这么好的墒情。但因为沙地养分和水分的限制,树苗成活率很低。

    治沙英雄时光银:“造一亩(林)就(等于其他地方)要造三亩,成活的对半。这个成活是60%,(覆盖率)你要达到85%(以上),你就要补栽。

    石光银说,他承包治理的25万亩林地连年的补栽,再加上40多名护林员的工资,每年的开支就达300多万,他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治沙英雄时光银:“我把羊卖了,骡子卖了,贷高利款,二分五、三分,五分,把这个(林子)造起来的, 现在对这个感情相当深。

    从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也拉开了我省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省沙化土地已由建国初期的3600万亩减少到2120万亩。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区也成为全国植树英雄最集中的地方,涌现出了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一大批治沙英雄,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他们倾全家之力,自主营造了近百万亩公益林,但是禁伐政策让这些“绿色银行”只能存不能取,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近年来,我省先后对这些治沙造林大户进行了各种补助奖励,但一直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补偿奖励办法。今年我省首次修订出台了《陕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办法将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等经过国家或省级认定,符合补偿标准的纳入到补偿范围。按照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每年每亩给予15元的省财政补贴。

    治沙英雄时光银:“享受国家生态补偿,管护费补偿费,这样的话,我们更有信心把这个事情,持续干下去不说,还要干好。

    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乔朴:“今后,凡是加入到沙地营造公益林队伍的群众,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参加到治沙,防沙这个队伍中来,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