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战 英雄的延安——写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七十年前的8月15日,毛主席和延安人民共度不眠之夜
延安,这座英雄的古城,70年前,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和司令部,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了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延安,成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北斗星,延安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方向。延安的宝塔山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滚滚向前的延河水,就是彻底冲垮日本侵略者的钢铁洪流。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一首首来自延安的歌曲,就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嘹亮号角。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了祖国的兴亡和人民的当家作主,解放区、国统区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爱国青年冲破千难万险奔向延安。历史不会忘记,忠诚勇敢的几百万延安儿女为抗日救亡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历史将永远铭记七十年前的8月15日这一光辉日子,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成了不夜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到处是欢庆抗战胜利的人群,节日的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燃烧的火把照亮了延安城。毛主席这位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此时此刻穿着打了补丁的八路军衣服,和他的战友们与延安的老百姓一起欢庆这一伟大的胜利。
今年82岁高龄的折正千老人,提起当年延安城欢庆的场面,依然热泪盈眶。他说:“从延安的北关到南关形成了一条火炬长龙,人们的心里就像燃烧的火炬,彻夜未眠。延安老百姓如此兴奋地迎接胜利,是因为大家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刻骨仇恨,老延安城几乎家家户户都因日本飞机轰炸死过亲人。是毛主席、共产党才给了我们老百姓幸福的家园啊!”
是的,正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与千千万万老百姓站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才有了抗战胜利的这一天,才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解放战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到北京的光明大道。
七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当我们踏上这块英雄的土地,真是感慨万千,思绪联翩。七十年风雨沧桑,七十年百折不挠,七十年艰苦奋斗,七十年再创辉煌。英雄的延安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让世界刮目相看。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发出号召:“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
历史没有忘记延安,党和人民始终关注着延安的发展和变化。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中风尘仆仆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在农民家中和乡亲们一起拉家常、话发展。总书记专程参观了杨家岭党的七大旧址,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
为了加快革命老区发展,习总书记还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爱,像春风传遍延安大地,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儿女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有多少老革命再次踏上这块英雄的土地已认不出延安,有多少青年望着枣园窑洞的灯光,听着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他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英雄的延安再不是旧模样,她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一颗耀眼的明珠。
七十年前,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奔向延安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七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奔向延安是为了寻求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苍松翠柏环抱着的宝塔山,依然是那么雄伟庄严,清清延河水流向东方,依然是今天青年人心中的甘泉。
“是的,延安是我们的摇篮,延安是我们的母亲,自从我们在革命道路上迈出第一步,我们心中就有着那一尊延安的宝塔。”
这是几代人的心声,这是几代人对母亲延安的向往和企盼!如今踏上延安,你会被扑面而来的改革开放气息和一心为民的好作风所感染,你会被延安人转型发展的全新思路和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豪迈步伐所激动。富有战略眼光的延安人,把奋斗目标定在建设一个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陕甘宁中心城市、西部经济强市上。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升级、上山建设新区,保护革命旧址和展示老城风貌的历史工程,沸腾了这片英雄的黄土地。
延安的新城建设的确是一个保护延安440多处革命旧址、造富子孙子后代的大手笔。8月26日,记者又一次来到延安新区,蓝天白云下,几十平方公里平展宽阔的新区一望无际,建设工地车水马龙,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高质量的居民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已进入后期施工,与北京名校合办的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的中、小学校已开始招生,场面十分火爆。到延安新区买房,让孩子在新区学校上学,已成了延安大多数家庭的心愿。延安新区主任贾明亮满怀信心地说:“习总书记今年视察了我们新区建设,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一定要把新区建设成为老区延安一张亮丽的名片。”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数风流人物还看延安儿女
一个既有革命传统、又具有陕北文化特色、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市正在形成。延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到夜晚,山城灯火通明,站在宝塔山上眺望延安城,一片繁荣景象。一些老延安回来后,感慨万千,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的延安。
是的,数风流人物还看延安人民,这是诗人的企盼,这也是220万延安儿女奋斗的真实写照。延安人传承着伟大的延安精神,传承着战争年代的英雄气概,从能源开发到精细加工,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英雄的延安儿女正在创造着一个新的传奇。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在退耕还林、率先免除农业税、创新医疗、城乡养老统筹、治沟造地、苹果产业等工作上创造了一个个全国、全省第一。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这曾经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老百姓祖祖辈辈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220万延安儿女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使延安这块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黄土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退耕还林政策的成功实施,让茫茫黄土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穿行在圣地延安这块热土上,绿色革命的汹涌浪潮和一个个喜笑颜开的陕北农民,让你真切感受到了退耕还林政策和一系列保护举措给广大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全国劳动模范、安塞造林英雄张莲莲笑着说:“现在山绿了、水清了,生活环境好了,收入高了,我们植树造林的信心更大了!”在刘志丹将军的家乡志丹县,一位抗日老八路的后代告诉记者“我们有资格告慰当红军爷爷的英灵了,他老人家当年打仗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我们的光景也越过越红火了。”
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1.59万亩,其中国家计划内947.26万亩,包括退耕地还林532.38万亩,荒山造林390.28万亩,封山育林24.6万亩。工程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现已兑现给退耕户91.44亿元,户均32384元,人均7421元。延安因退耕还林面积大,成效显著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林草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延安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4年的67.7%,提高了21.7%,增速居全国之首,比陕西全省高出8.94个百分点。通过2000年以后逐年的卫星遥感图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014年达到252天,居全省第一。退耕还林后,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延安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延安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退耕还林的丰硕成果大大推动了延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如今,延安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已形成气候,延安成为全国地级市里最大的苹果产区。“延安苹果”这个世界上唯一达到优等苹果7项指标的品牌,已享誉天下。延安市副市长杨霄说:“到2014年,延安全市苹果面积已达到340万亩,产量261万吨,产值100亿元。延安市委、市政府正下大力气要将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使它真正成为农民迈向富裕的摇钱树。”
当年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如今成了种草种树的状元。在当年红军、八路军战斗过的吴起、志丹、安塞、甘泉、宝塔区,几十万“羊倌”下了岗,成了发展产业的能手。种草要比种粮强,栽树能兑钱和粮,绿了荒山富了民,老百姓心里喜洋洋。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延安市市长梁宏贤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延安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延安精神,务实创新,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业绩告慰革命英灵,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艾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