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每个人都不应有被“雪藏”的命运
18年前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因强奸杀人被判处死刑,9年后另一杀人嫌犯赵志红向警方供述自己为呼案真凶。呼案从案发到执行死刑只用了62天,不可不谓“快”;9年之后,疑案出现,再审此案之呼声延宕至今,耗时9年之久,不可不谓“慢”。11月20日,内蒙古高院新闻发言人表示,对呼格吉勒图一案,经过申诉审查,认为符合再审条件,决定立案。
在呼格吉勒图被枪毙18年之后,要有怎样坚韧的冷静,才能重新叙述那曾经发生的一切:1996年4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毛纺厂家属区的公厕内,一名女子被强奸杀害。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此案的凶犯,随后被枪决。9年后,另一名叫赵志红的人主动坦白凶案是其所为。而在媒体随后的调查中,呼格吉勒图被错杀的更多证据被发现:譬如刑讯逼供行为的存在,譬如关键证据的缺失,譬如该案发生时正值全国第二次严打,量刑和判决过程都过于追求了“速度”。
显而易见,它为一起典型的司法错案,呈现出那个司法不健全年代里的系列正义病灶:有罪推定、违背程序正义、量刑标准过于模糊。而在司法的悖离之后,则是另一种真相的被雪藏:错案的纠偏机制作用难寻;即便是在“真凶”出现,系列的办案漏洞被不断地发现,外力的呼吁甚至是亲人的泣血上访,也很难让再审的门打开。或者说,就算再审来临,它也来得太慢,且未来一切不可预知。
这是让人无法释怀的正义迟到,到底谁该为一个青年的非正常死亡担责,又是谁必须去拨开错杀案上那些清晰的迷云?具体来说,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一者是,呼格吉勒图到底是不是被错杀,既然“真凶”赵志红已经主动向警方供述,为什么赵志红案休庭八年未再开庭,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障碍着这一切——是那些早已经升迁的当年办案人员吗?二者是,涉事的司法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一起可能性极大的错杀,沉默可能是对付舆情的最好办法,然而社会秩序与司法正义维系的信心,又怎能止步于众口汹汹之前。再审不过仅仅是一个开始。
呼格吉勒图,生于1978年,意外卒于1996年,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他今年刚刚36岁,但一切只能是我们的设想。人们在18年后再次念起他的名字,不过是因为在强大的司法机器前,谁都是小人物。呼格吉勒图的命运,也可能是我们的命运。社会创建法律,是为了让所有乱法者伏法;公民将权力让渡给司法者,是相信他们可以把正义无折扣地输送——这是现代秩序社会信心最基础的来源。每一次错案的发生,对此就是一次消解;而每起错案的纠偏,就是一次对基础信心的抢救。
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被广泛关注的第一起错案,期待呼格吉勒图案的再审,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我们必须重申,每个人都不应有被“雪藏”的命运。为了白发母亲不再在儿子的墓前哭泣,我们太需要一次真诚的面对和改变。王聃(湖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