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探索分级诊疗制度 三甲医院专家社区坐诊
“以前去交大一附院排队,好不容易排到跟前,专家号已经挂满了。”家住丈八东路的张亚文大妈说起如今看病的新变化,很是兴奋:“现在不一样了,杨教授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我在这里随到随看,方便得很。”
百姓们觉得看病越来越方便,得益于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的分级诊疗制度。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缓解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群众看病难,如今“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在我市初步形成。
三甲医院专家来坐诊百姓看病更方便
家住天坛东路的张学俊最近因为忙于生意,睡眠质量特别差,第二天工作时总不在状态。“如果以前,像这样的‘小病’我基本能扛就扛,为啥?大医院人太多呗。排队挂号、就诊、检查、取结果……没有一天时间肯定看不完。”张学俊说。
自从交大一附院的中医教授坐诊雁塔区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张学俊感受到了真正的便捷。“今天杨教授坐诊,我一早从家走过来,不用排队,从问诊到取药,10分钟全部搞定,而且在这里价格还便宜。”就诊后的张学俊对记者说,现在不仅自己,家人和小区邻居有点头疼脑热不舒服,直接就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关键,现在咱看得还是大医院的专家号。”
像张学俊这样,可以花很少的钱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得益于我市在“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的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除了有三甲医院专家来坐诊,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执行“五免”政策,即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查费、门诊肌肉注射费、住院诊查费、二级护理费,所免费用由财政承担,市民在社区看病能省去不少钱。同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方便市民买到便宜药。
为基层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
为张学俊把脉的专家是交大一附院中医科的杨养贤教授。今年4月,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正式成立。每周四上午,杨教授都会来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
如何让老百姓在社区看病也能真正享有大医院的专家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组建全科医师团队和设立全科医学科,让医务人员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形成柔性流动。在西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中,强基层无疑是探索和尝试的重点之一。
医疗质量才是引导老百姓去基层就医的关键。交大一附院在医联体组建之后,积极筹建陕西省全科医师培训学院,计划对陕西省全科医师进行分批培训,还将选派专家教授进驻医联体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进行坐诊、巡讲,促进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提升。目前,交大一附院对社区医疗骨干已进行第一批培训,随后还将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培训基层医生成为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
“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全科医生学习看杂病;基层医生向大医院医生请教专业知识。这种流动对医生个人来说,也是一次业务交流与提升。”西电集团医院派到桃园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卓红直言。
“现在周边居民有常见病都不再往大医院跑了,很多都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采访中,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朱琳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周边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越来越有信心。”
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医疗新格局初步形成
今年70多岁的张阿姨不久前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做了手术。住院半个月后,张阿姨转到离第一医院不远的南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康复。
“第一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来社区服务中心指导我康复训练。”张阿姨说,社区服务中心环境相较大医院,人少更舒心,“现在恢复特别好,手也能动了,睡眠也好了。”
不仅如此,成立第一医院医疗联合体以来,南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会有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心血管科、中医理疗、全科专家到社区出诊、查房。以前不能接诊的内科、眼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现在社区服务中心都可以接了,大大方便了周围居民。
如今,我市已经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患者现在看病,可以先到社区内的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诊治,如果病情较轻,就直接在社区诊疗。遇上复杂病情,社区无法诊治,由社区医院开具证明,在大医院就诊,还可为其优先预定床位。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阶段,医院再将患者转回社区。这套完整的双向转诊流程,不仅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也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好的医疗待遇。
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我市470万群众
百姓们觉得看病越来越方便,得益于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的分级诊疗制度。为缓解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
试点分级诊疗如何推进?在城市里,除了组建三级、二级、一级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外,西安市还将重点打造专科医疗联合体,比如儿童医院医疗联合体,主要解决儿童患者;中医医院联合体,重点打造中医就诊体系;市四院眼科医联体以及红会医院骨科医联体等。在各区县继续推进县镇村一体化模式,逐级分工,让优质资源下沉,争取各级居民都能享受到好的医疗资源。此外,加大强基层力度,组建全科医师团队和设立全科医学科,让医务人员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形成柔性流动。
据市卫计委统计,截至目前,城六区及沣东新城已建成23个区域(专科)医联体,涵盖了辖区内的59所二级医疗机构和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470余万,实施分级诊疗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陕西已建纵向医联体40余个
本报讯建立纵向医联体40余个、参与的二级医院达200余家,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000家……日前,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我省自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工作以来,各地患者下转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省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这不仅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省计划到2016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分级诊疗制度。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我省实行同一病种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差异化报销,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时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使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有2~3名全科医生,在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全科门诊,为实现双向转诊创造条件。
截至目前,全省3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10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转诊协调和管理工作,遍及全省的转诊协作网络雏形初显。3000多名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有效提升了基层首诊分诊能力。3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多种渠道派驻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