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一名乡镇食药监管人员的“烦心事”

02.03.2017  14:35

今年春节回家探亲,刚好赶上村东头张叔家给孩子办婚事。按照村上风俗,我也过去帮忙。 
        在热闹的人群中,我意外看到在镇食品药品监管所上班的老同学的身影。他和另外一个穿着制服的同事正在院里搭建的临时灶台前忙活着。我急忙上前去打招呼,正在和同事忙着用快检设备对食材做快速检测的他一愣,随即开玩笑说:“这下好了,有省局的领导来现场检查了,我的责任小多了。”我笑着捶他一拳刚想反驳,他连忙说:“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和你开玩笑呢!” 
        聊天中,我得知了他满肚子的“烦心事”。 
        从2013年9月到现在,他已经先后经历了3次“改革”。先是从工商局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管局。2014年初,乡镇成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人手不够,他又被县局下派到乡镇。可是所里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县上搞市场监管改革,乡镇所从县局派驻机构也下划为乡镇内设机构,由食品药品监管所又改成市场监管所。“短短两三年时间,机构反复变化,搞的人心慌慌,所里同事能调走的调走,能转岗的转岗,留下的没几个。”他郁闷地说,“说实话,从事这个工作后,我也是信心满满,想干些实事。可这两年尽折腾机构了,哪还有心思抓监管,不出事就烧高香了!” 
        “如果划转乡镇后,专职抓食药监管也可以。可现在天天忙不完的其他事情,拆迁、包村、维稳、禁烧、创卫样样不少。现在我们能有30%的精力抓食药监管就不错了。”他苦笑一下接着说,“现在问责很严厉,有时我们也觉得很委屈。比如我们联合公安一起查处了黑作坊,一样事情却两种结果。公安同志可能受表彰,而我们却会面临被问责追责的风险。现在黑作坊隐藏很深,就算我们天天检查,要是没有群众反映,我们也不一定会发现。再说,划转乡镇后,我们现在属于委托执法,执法权威性本身就弱化了,更不可能跑到群众家里去检查。今天张叔给娃结婚,人家报告了,我们赶紧带上仪器来做一下检测。如果没人报告,就不可能知道。” 
        他长叹一声,说:“综合执法是趋势,但我想一个新机构成立了,起码先稳定运转五六年时间,不行再进行调整。现在这样短时间来回‘翻烧饼’,苦的是我们基层监管人员,弱化的是对农村的食品监管。这可是食品安全的最前沿,也是食品安全最弱的地方啊。” 
        他不无困惑地反问道:“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监管体制,按‘四个最严’抓好食品安全。可现在这种五花八门的机构名称、反复变动的单位、人员进出频繁,能落实好‘四个最严’吗?” 
        基层乡镇监管人员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失守,后果不敢想象。只有解决好基层乡镇监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他们的辛苦付出有一个正确评价,发生问题时能够客观公正的划分责任,而不是一味地问责追责、平息事态,他们才能更好地安心、用心、专心抓好食药安全。否则,要求基层监管人员“严防死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保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稳定,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建成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也被列为我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对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我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在基层各级的考核落实,老同学和其他基层监管人员面临的苦恼和困惑终会“云开雾散”。希望到那时,他们不再为出路“走神”、为其他杂事“分心”,而是轻装上阵,安心抓监管“主业”,以更大的精力当好辖区百姓的“食药安全卫士”。( 张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