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一场场大洪水是如何预测出来的

01.09.2015  09:05
          自古以来,洪水灾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侵害。人们常常把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可见洪水的危害之大。为防范洪水带来的危害,我省有一支专业的水文队伍,常年坚守在危险的岗位,及时预测发布信息。当发生暴雨上游出现洪水时,及时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规律,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到达下游某断面的洪峰重现时间和洪峰流量,这就是水文洪水预报。要准确预报洪峰流量,其难度和风险要远远大于气象预报,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狂风暴雨中最美的“身影”      
          今年6月26日8时至7月1日8时,我省汉中、安康境内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大暴雨。降雨导致汉江及其支流冷水河等23条河流、30个水文站出现洪峰68次,其中6条河流出现超警戒洪峰11次,2条河流出现超保证洪峰2次。
     
          6月28日深夜,除了设在沮水河滩边上的汉中茶店水文站,周边一片漆黑。42岁的女站长王静,披着雨衣,迎着暴雨,拿着手电,急匆匆不断往返在河道与水文站之间,测流、取沙、报水位、察水情、填报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漆黑夜晚,挡不住她深一脚浅一脚的步伐。此时此刻,周围村镇的群众早已进入梦乡,唯有王静,义无反顾地忙碌着。每个有雨的夜晚,她都是这样,在狂风暴雨中展现出最美的“身影”。
     
          方便面,是每个水文站必不可少的物资。“暴雨来的时候,常常忙得一天都吃不上饭。”王静说,即便是不下雨的夜晚,深夜2点测流也是每日必需的工作,按点测流,绝不能晚一分一秒。睡不好觉,吃不上饭,对王静来说“都不是事”。但对于一个常年与河水打交道的女同志来说,来例假那几天的涉水测流是很烦恼的。“河水淹到了大腿根,肚子再疼也要坚持准确测流。”
     
          风里来,雨里去,是水文人的工作特摄点,暴雨、洪水,就是他们出征的号令。据悉,全省共有水文站197个、水文工作者652人,常年战斗在一线的330人。每每狂风暴雨时,都能看到他们最美的“身影”。
      危险阻止不了求实的脚步
            “洪水涨到哪里,我们就要测到哪里……”6月28日,接到上游汛情电话的汉中三华石水文站站长闫明顺,立即带领增援的同事奔赴水文站的监测断面卢家沟大桥,投入到紧张的测流工作中。
     
          28日8点到14点,上游的回军坝雨量站传来消息,6个小时降雨量达140毫米,强度之高,雨量之大,令人吃惊。此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河道里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夹裹着冲毁的农作物、洗衣机、电冰箱,甚至连根拔起的大树,从上游汹涌而来。风力之大,让他们站立艰难,洪水和漂浮物撞击着桥墩嘭嘭作响,令人触目惊心。稍有不慎,就有被大风卷入河里的危险。
     
          又有消息传来,上游不少农作物、民房被冲毁,2座电站被冲毁……
     
          当日,从12:30到15:30,3个小时河水就从900立方米每秒上涨到1840立方米每秒峰顶,平时7-8米宽的水面顿时变成150多米宽的奔腾咆哮大河。暴风雨中,手中的伞根本无法打开,精密仪器需要重点保护,闫明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测洪水,并及时将洪水信息用手机发向下游汉中水文站、市水文局和当地政府部门。
     
          电闪雷鸣中用手机,就相当于手中拿着一个炸弹,随时都可能引来雷电袭击。但为了及时传递信息,他们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直到17:30,大水退到1000立方米每秒以下,他们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大家个个像只落汤鸡,一天还没有吃饭的他们,才感觉到了疲惫和饥饿。
     
          虽然灾情严重,但由于水文情报的及时准确,镇上及其沿河逾万人得以及时转移,无一人伤亡,受到防汛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危险,时常伴随着陕西水文人,但在危险的背后,却是他们严谨求实的脚步。       
  多项指标分别位居全国前列      
          由于科技的制约,水文测报设施一直十分落后。加快实现水文现代化,是陕西水文人不懈的奋斗目标。
     
          地处南郑县的三华石水文站站长闫明顺,从事水文工作36年,对过去的水文测量记忆犹新。
     
          “1982年11月深夜的一次测量,由于设备故障,我被困在吊箱里,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6点,整整7个小时,浸泡在河面上下不来。”闫明顺回忆那晚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大风吹得呼呼响,吹得我就像秋千一样不停摇摆。被救下来后,3天里躺在床上都觉得山摇地动。”
     
          “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闫明顺说,从过去的羊皮筏子到钢板测船,再到今天的全自动化缆道测流;从吊箱简单的手拉式到现在的循环升降自动化;从观测雨量的雨量筒到现在的固态存储雨量计……水文测报设备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测量1次,5个人至少要2个半小时,如今2个人2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能基本控制省内江河湖库等水体水文特征的水文站网体系,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率达到85%以上,测站水情信息到达省防总、国家防总30分钟时限内传输率达到99%,网络传输率达100%,分别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