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灞河波浪宽

03.12.2014  13:01

  陕西户县庞光镇四府村魏积玉,是我在采访中认识的一位农民,我退休3年来不曾与他见面。

  今年7月,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当日有顺车到西安,想到我家来“说说话”,就来了。老魏爽朗,进门就高声声明:“我今年71了,有些事该办必须要加紧办。今天我是来感谢你的,说说话!”我曾写过有关他的两篇新闻报道,记者必须干的事情,哪里担当得起古稀老人上门致谢。

  他的包包里装着两件礼物,一是今年他应西安某公司之约雕刻的版画《昭陵六骏》拓片,一是他写的打油诗《古稀记》,回文样式。我戴上老花镜,要把手里的纸一圈一圈地转,才能一句句读出来。老魏就是这号人,肚子里怪蝴蝶特别多,飞起来还都是艺术范儿。

  谢过老魏,只见他又拿出手机,让我看他去年赴京参加《首届美丽中国梦——全国社区书画展》时拍摄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翻页,一不小心翻出他在桂林象鼻山的留影。我就问他啥时候去的,跟谁去的?答说一个朋友邀请他去的,“这个朋友,嗨!40多年了,灞河边上的一段缘分……

  数十年前,1967年农历9月24日,魏积玉亲戚产后大出血,急需输血。当时那个年代,各类物资极度贫乏,户县县城各医院血库均告无助。魏积玉当年24岁,一身的力气,准备搭车到西安去购买,被医生挡住,说西安前两天还到户县调血呢。“不能再等了,”医生小声说,“我给你写个条子去买血。你马上就走。见到人不要多问。

  魏积玉拿到手里一看,条子上只有一行字:“西安市灞桥区新筑公社西庄大队蔡印堂”。魏积玉心急火燎,立即搭早班火车到灞桥,再步行到西庄村,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找到老蔡,老蔡问了血型,找来一个叫高玉林村民,悄悄交代了几句话。

  魏积玉搭眼看看,高玉林大摸三四十来岁,身材壮实,眼里闪光。问过情况,高玉林比魏积玉还急,说:“救人要紧,赶紧走,坐下午的火车没问题,咱走小路。

  小路其实不是路,高玉林领着魏积玉从麦地走了十来分钟,滔滔灞河横在眼前。“不怕!”高玉林看出魏积玉的恐惧,说道:“我从小在河边长大,水势我知道。秋天水少,才100来米宽,你拉着我的手。

  走到一平缓处,魏积玉学着高玉林的样子,脱鞋挽裤下了水。莽莽灞河,渭河最大支流,流淌千年,养育了高玉林,难住了魏积玉。书本上的灞河他略知一二,知道这其实是一条诗意满满的河。长安八景中的“灞柳飞雪”,说的就是灞河岸边纷扬的柳絮。灞河桥上,古人送别亲友,多折柳相赠,寄托挂念之情。可是,当灞河突现在面前时,他心里想的却是我这辈子绝不会来第二次。他没有料到的是,今生和灞河的情结才刚刚开始。

  急匆匆地赶到火车站,还是晚了,火车已经开走。这时已经到了下午4点半,魏积玉急得眼泪都下来了。高玉林问道:“往户县县城的路你认得不?”魏积玉说认识,顺着铁道走就可以。高玉林眉头一扬,镇定得像一位将军。“现在离户县县城不到百里了。啥话都不说了,咱拉开双腿,走!

  一路疾行,到医院已经是晚上12点。两人和衣在走廊上凑合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护士来先化验,然后用很粗的针管,从高玉林胳膊上抽了两管血,用魏积玉的话说,是“两磅血”。两磅血立马输入患者体内,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魏积玉打听清楚后,付给高玉林68元钱。

  中午,魏积玉领高玉林进了一家饭馆,点了两碗炒肉片煮馍。这在当时就是户县最好的饭了,意在用这个“最好”来感谢眼前这个“最好”的人。不曾想高玉林却要抢先买单,说出一段让魏积玉终身难忘的话:

  “咱俩都是农民,但我是有‘收入’的人,理应我来开钱。再说,你家有病人,花钱的地方还多得很,这里省一点儿就是一点儿。

  魏积玉鼻子发酸,想到昨晚的百里跋涉,想到手拉手趟过灞河;如果让客人掏钱,就是对好人缺乏敬重,就是自己一辈子的耻辱。于是笑着说:“我们户县有句话,说是‘旅店里的臭虫,专门吃客呢’。我可不想当臭虫,还是我开钱吧。”遂硬性付了款。

  边吃边聊。魏积玉得知,好汉卖血,并不是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而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

  “手里有了这钱,全家早饭就能吃上鸡蛋,中午就能吃上臊子面。”高玉林说,“你是外行你不懂,人的血能再生,一两个月抽一管子,不会对身体有啥影响,反而还有好处。你看我这身子骨,在队上干农活咱啥都走在人前头。“

  再往深一聊,才知道两人都在各自生产队当干部,魏积玉是会计,高玉林是出纳兼保管。话一投机,两人留下对方地址,交了朋友。告别时,魏积玉摘下胸前毛主席纪念章,别在高玉林胸前,再次表达谢意。

  高玉林讲义气,人厚道,敢担当,魏积玉念念不忘,但是路途遥远,隔着灞河,两人一年多没有联系。

  但是,老魏的故事还在往下讲。1968年,他同几个人一道,到西安一废品站给公社买废旧钢筋,做水泥电线杆用的。对方称,你们户县属于咸阳市(几年后户县划归西安市),介绍信在西安用不成;如果你们能在西安找个单位开张介绍信,我们可以考虑。

  几个人傻眼了。魏积玉突然想到高玉林,反正是没办法了,碰个运气。借了辆自行车,直奔灞河。

  高玉林见到他,并不吃惊,摆手示意他先不要说话,一转身,也不用梯子,一个鹞子翻身攀上二层阁楼,取下一碗火晶柿子,放在炕沿上,唱着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没好酒,几个柿子你尝个鲜。现在说,谁有病了?

  魏积玉说明来意,高玉林满口答应,十几分钟后便从大队开来介绍信。魏积玉大喜过望,忙不迭的道谢。高玉林说,事办了,中午在这儿吃碗臊子面。魏积玉实在不好意思,谎称公社的马车在城里等着,赶紧要走呢。

  时光一晃眼,40多年过去,小伙儿魏积玉变成了老魏,一儿一女,儿子两口儿在重庆打工,女儿在阎良区教中学,老魏两个孙子也都上了中学。年纪大了,家里的8亩农田包给了别人。

  高玉林如今咋样?这么多年,灞河水时常在老魏眼前晃来晃去,老高那个将军一般的影像时时闪现,实际上多年来他无形中把老高当做模仿的榜样,每每想到老高,就想啥时候两人才能重逢。他一直在等机会。

  魏积玉高中毕业,在农村同龄人中算是高学历。关键是心灵手巧,能作诗,会篆刻,享有民间艺术家声誉。2010年,应邀参加西安市第二届农民艺术展。一日,上午布展,下午休息,老魏意识到机会来了,便搭公交车去灞桥区新筑镇寻访老高。

  40多年过去,这里面目全非,新公路,高架桥,比比皆是。老魏满目茫然,加上当年大夫、老高留下的纸条,都在搬家时丢失了,更是摸不着头脑了。要找的人,名字没错,却把村庄名字记成了高家庄,一下午沿着灞河找了四个村子,终未能如愿。

  这就有鬼了,回来后老魏百思不解,一条灞河能有多长,岸边就真的没有高家庄?

  但是,恩是一定要报的。2011年春末,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灞河边儿举办。开幕的第二天,老魏邀上老友、书法家吴守安骑车100多里来到灞河参观盛会。老魏说,骑车就是为了方便寻找好汉。

  也是个下午,两位老人也是找了四个村庄,一无所获。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新筑镇派出所,在墙上一张镇辖地图上,老魏一眼就在灞河边儿看到了西庄村。哎,原来是村名害了我。

  时年89岁的高玉林正坐在自家院子门口看报纸。老魏快步走到跟前,百感交集,叫一声“老哥!我来看你来了。”紧紧握住好汉的手。老高眼睛眨巴好几下,神情错愕。老魏好一通解释,又做脱鞋、挽裤腿动作,老高终于回想起来,说:“这么多年这么远你来了,难得难得!屋里坐屋里坐!

  好人一生平安。老高这么多年里波澜不惊,一直在村上当干部。近两年除听力下降外,精神矍铄腿脚好。更让老魏感到欣慰的是,老高的几个子女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孝敬老人,事业上均有建树。于是,赶紧给老高奉上自己的两件篆刻作品拓片,一是80多幅毛泽东头像,二是100幅戏剧人物脸谱。吴守安眼见两位老友重逢,也动了感情,当场赋诗一首并书写下来,送给老高:

  “幼婴垂危妇产难,徒步献血奔户县;急心赶车时间晚,赤足渡河灞水寒。大行大德真君子,四十四载难晤面;相见世园开放日,寿星鹤发子孙贤。

  老高盛情挽留两位客人住一晚,又让小儿子高晓民开车,带两人观看了世园会夜景。

  转眼到了8月,两个孙子放假了,老魏搞了4张世园会门票,想带全家看世园会夜景,就又给老高打了电话,说要叨扰一回。在此之前,老魏进了一回山,在一个叫黑山岔的山口找到一根红豆杉枝条,亲手给老高做了根拐杖,刻上了自己写的诗:“红豆一枝出黑山,送与老友作纪念;拐杖能走万里路,老友寿高百二三。

  魏积玉带着老伴儿、孙子,又在老高家住了一晚。头天吃晚饭时,晓民说,魏叔,今天你来得巧;要是昨天来,我还在昆明呢。昆明啥事?晓民说,我想买架飞机,托了个中间人,跑了好多城市,没有眉眼。

  这话该咋说来着?当年父亲卖血,如今儿子买飞机,天翻地覆!“买飞机干啥?拉着你老父亲旅游?”老魏缓过神儿,笑问道。晓民说,咱离灞河近,我姐家承包了一片水面,买超轻型飞机,是想开展游乐项目,让游客乘坐。

  原来飞机产地就在阎良!飞机型号,小鹰100。老魏不紧不慢掏出手机,给在阎良西飞公司工作的女婿打电话,女婿说没问题,让他来找我即可。

  当年年底一天,飞机游乐项目开业,特请魏积玉前来体验助兴。按照农村风俗,老魏买了鞭炮、红绸被面,美美地在灞河边上热闹了一番。灞河还是那条灞河,如今泛起的浪花却跟以往大不相同,喜盈盈,乐滋滋,每朵浪花里好像都有一支歌似的。

  这个淳朴而悠长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今年4月,在桂林做生意的晓民,打电话邀请老魏前去游玩。电话里说:“魏叔,你40多年找我爸报答我爸的梦已经圆了,我报答你的梦也要圆了才好。你把你的身份证号码告诉我就行了,往返飞机票我办。魏叔,来吧,你要是不来,我爸肯定要说我呢。

  从桂林回来,老魏家的喜事就不断。先是高考结束,孙女考了505分,超出了陕西省理科一本录取线,更大大超出老魏预料之上。二是村里为在外工作的村民新盖了三层楼房,有意把一楼辟为魏积玉作品展览馆,展示传统文化。如果这事儿弄成了,老魏盘算着一定要借机把老高请来,让我也尽一回地主之谊。三是村里开始征地,修某地到西安的火车快速干线,据称村子旁边就有车站,“以后再到西安去,出了家门就能坐高铁了。

  替老魏感到高兴之余,不由得想起1967年,老高、老魏两人长途跋涉夜走户县的往事。高铁一通,两位老人见面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了。灞河要是知道这个消息,自当扬波相庆。(文/韩勋  作者系《西安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