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錾一刻,妙手铸就铜车马
从事手工錾雕40年,錾雕名匠李振华完成铜车马300余辆。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盛赞“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李振华专注于制作作品。
在寻常人眼里,金属是坚硬冷峻的,而在錾雕名匠李振华手中,金属有着柔韧灵动的气质,经过数万次精雕细琢,能被錾刻成一件件惊艳岁月的艺术珍品。
走进坐落于铜川市王益区科技馆内的金属錾雕传习室,上百辆不同时期、不同规制的铜车马精巧别致、典雅古朴,令人惊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传习室负责人李振华是铜川市錾雕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錾雕传承人,从事手工錾雕40年。
早在隋唐,錾雕技艺就已出现,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如今,李振华凭借代表作品铜车马,承接了手工錾雕的脉络,并扩大了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令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盛赞“这是前人未有的创举”。2011年,李振华被评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雕铜车马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金属錾雕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李振华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属錾雕代表性传承人。
铜车马静静诉说着历史。
奇想与奔走
“偶然”的力量不容小觑。1981年,在铜川市王益区二号信箱从事钳工修理工作的李振华,随青年工友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当一辆辆惟妙惟肖的古车马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身旁的工友惊呼“鬼斧神工”,李振华却捕捉到一件有意义的事:何不制作铜车马?
“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李振华出生在金属工艺制作世家,“父亲自幼跟着祖父学习錾雕技艺,后来又把这项技艺传给了我。小时候,我还常看父亲给人家大门上做狮子头门扣。”
在工厂里系统学习了钳工、安装、制造、模具加工等技术,又有祖传的金属錾雕传统工艺在身,李振华心思活泛起来,随即掏了两角钱买了印有秦始皇陵铜车马的画册。回去后,他就自己绘制铜车马的各种零件草图,按照16比1的比例仿造了两件铜车马。
随着热情、兴趣在心中持续发酵,李振华很快发现,铜车马“学问”大了。
“以前不知道铜车马的名堂,只知道照葫芦画瓢。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古车马形制、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讲究。”在老师的点拨下,李振华渐渐了解“古车马设计制作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
在那个年代,没有古代车马图录大全供李振华参考,想要做更多的车马,还得靠脚力。
广东、河北、河南、甘肃……李振华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访历史上的车马,掌握第一手资料。没有照相机,他从工厂里学到的制图技艺就派上了用场。一支笔、一张纸、一双手,李振华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纸上铜车马王国,并把发现的车马之美,从单薄的纸上凝固到金属中。
李振华仍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去咸阳博物馆找资料,他掏几角钱买门票,进去仔细观察,默记车马尺寸特征,等出去蹲在墙角绘图时,发现一些细节没有记住,他又买了一张票进去看。来回反复几次后,李振华的举动引起了馆员的怀疑,把他当成了盗卖文物的贩子。直到解释后,两人才相视大笑。
木盒里、铁盒中,是李振华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各式工具。
后来,李振华用自己的铜车马换了一台胶片相机,不再靠手绘了。胶片相机用坏以后,在一次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有客商看到他制作的精美的铜车马,愿意用数码相机与他交换。
在李振华的金属錾雕传习室里,色泽艳丽的各式铜车马摆满了整面墙,一本“活着的铜车马百科全书”呈现在众人面前。触摸每一“页”,还原每一“页”,读懂每一“页”,方知择一事终一生的意义。
李振华向记者展示工艺。
匠心与毅力
一块铜皮能创造什么?
在知它懂它的伯乐李振华手中,它不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冰冷机械,不再是躲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工具,而是传承千年的珍品。
“铜皮质地好,千年不易氧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李振华选用铜皮做铜车马原材料,自有一番道理。
捧起一件铜车马,只觉得沉甸甸的。每辆铜车马至少耗费1公斤薄厚各异的铜皮。
在工作台上,除了散落台面的大小长短不一的工具,木盒里、铁盒中还藏着很多工具,大概有几百种。这些全都是李振华根据需要,几十年来一点一点攒出来的。有的是用钢料经过锤打淬火制成的,有的是用工业上淘汰下来的废小刀、废钻头磨出来的。鱼子錾、斜口平錾、横錾、月牙錾……李振华根据“老伙计”们的不同形状,为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
要完成一辆铜车马,需要经过画图、选材、画线和下料、校板镜面和过稿、錾雕制作、镀金调整等6部分几十道工序。錾雕制作是“灵魂”,不仅要求匠人们有精湛过硬的技艺水平,还需眼、心、手协调配合。
为了让记者直观了解其工艺,李振华戴上眼镜,一手拿起小锤子,另一只手紧握鱼子錾,用小锤子“叮叮当当”敲击鱼子錾,铜皮上遂留下鱼子大小的纹路。这一步看着轻巧,实则内有乾坤。
手握錾子要注意稳定性,錾刻走线要平滑连贯,还要把握好敲打锤子的轻重,才能保证铜皮上的图案深浅一致。在经过数不清的錾刻历练后,李振华已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錾刻时讲求稳准狠,要全神贯注,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可能推翻之前所有的努力。”李振华说。錾刻考验着匠人的耐心和毅力,每一件精美作品的背后,必是经历了上万次的精雕细琢。
仔细观察铜车马,窗户可以任意开合。一问,原来,门合页里藏着一根大头针。“门的合页要用薄一些的铜皮,太厚了的话,里面间隙太小,难以转动。”李振华介绍。
李振华随后指着一辆铜车马车篷处的纹饰说:“光錾花,上千刀都不止。单纯说这一匹马,也要錾刻300多下。”
李振华的铜车马,不仅好看,更能动起来,是文物铜车马的“迷你版”。为了使车灵活性好,李振华先对所有的零件进行镀金,然后调试和装配。静态的工件由铆钉连接,动态的部件由轴杆连接。车底盘和车辕可以拆卸,篷盖和车厢可以拆卸,踏板和车辕也可以拆卸。
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寂寞,从普通工厂技术工人成长为錾雕名匠,李振华用坚守叩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
在李振华的金属錾雕传习室,各式铜车马摆满了整面墙。
热爱与传承
从事手工錾雕后,总有人揶揄:“你李振华就拿废铜皮、废工具做车马,是能换来车还是能换来房?”每到这时,李振华也不吭声,他心里明白,“破铜也能做成艺术品。我就是喜欢,就是想多做一些。艺术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我不仅要做,还要带动更多人做。”
2021年1月,李振华将自己的錾雕工艺工作室迁至王益区科技馆,建立金属錾雕传习室,在古老的仰韶文化遗址上持续创新发展传统工艺。
金属錾雕传习室主要设有金属整雕作品展区、操作区、荣誉展示区、文物展示区4个部分。室内展示了李振华多年来制作的錾雕精品,详细介绍了錾雕技艺的流程、内涵,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培养下一代非遗传承人、弘扬非遗文化搭建了平台。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金属手工錾花雕刻制作技艺,在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灭绝状态,仅存续有李振华这一传承者。”这句话,道明了非遗传承的窘境,也让身怀绝技的李振华感到压力。
“传统工艺带不走,我想再多培养几个徒弟!”李振华说。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要有绘画技术,懂得看图制图,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一辆铜车马动辄需要几个月时间,如果耐不住性子,很容易半途而废。”
精美的铜车马。本版照片均为记者赵杨博摄
近年来,李振华多次走进校园,将金属錾雕传统工艺带到孩子们眼前,让大家了解学习金属錾雕传统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振华一直行走在推广非遗的路上。2019年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期间,组委会展演时,让李振华用自带的工具在铜皮上錾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看工艺过程和熟练程度,不论成品。在十几分钟时间里,李振华拿起锤子,在一阵“咣咣”声中,完成了葡萄和鸟的雕刻,令在场的人惊叹。
李振华用精湛的錾刻技艺征服众人,其金属錾雕手工制作铜车马系列作品荣获2019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金属工艺)大展铜奖。2020年5月,李振华捐赠的錾刻铜鎏金车马一套5件,被浙江省非遗馆永久珍藏。
“民族传统文化根脉延续百年甚至千年,失去哪一部分都是缺憾。陕西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要让世人充分认知陕西的文化底蕴。我今年69岁了,要继续把非遗传承下去,做好文化传承。”李振华说。(记者赵杨博)
记者手记
让非遗不断“出圈”
赵杨博
在采访中,李振华提到,西安一家典当行的老板去杭州参观非遗展馆时,惊奇地发现来自陕西的铜车马陈列其中。他从没有听说陕西有这项工艺,辗转要到李振华的电话号码,了解情况。
李振华为何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因为在他看来,陕西要从文化大省跻身文化强省,就需要以本土为圆心,不断向外扩展文化影响力。就非遗来说,先要在本土站稳脚跟,保护传承,实现良性发展,继而逐步走出地域的小圈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彰显文化价值和底蕴。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全社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不局限于一域,也不局限于特定群体。多年来,李振华通过“春雨工程非遗走进边疆呼伦贝尔、广西侗族”及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福建省丝绸之路工艺精品展等活动和平台,积极推广金属錾雕传统制作技艺,尽己所能打响知名度。
当下,很多非遗面临着市场难、传承难、活化难等挑战。要让非遗走向文化消费市场,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多种途径做好非遗文化有效传播,实现品牌效应,让非遗不断“出圈”,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非遗集聚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取长补短,实现创新性发展,迸发生命活力。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