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笔耕不辍完成父亲遗愿

15.01.2017  09:03
核心提示: 一间9平方米的书屋,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字画。75岁的李春秋一边带着记者走进他的书屋,一边讲述自己写作的故事。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并不会电脑打字的他,硬是一笔一划历时14年,将父亲的人生经历和参加抗战的故事写成80万字的《父辈》书稿,在女儿的帮助下录成文档,出版成册。

一间9平方米的书屋,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字画。75岁的李春秋一边带着记者走进他的书屋,一边讲述自己写作的故事。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并不会电脑打字的他,硬是一笔一划历时14年,将父亲的人生经历和参加抗战的故事写成80万字的《父辈》书稿,在女儿的帮助下录成文档,出版成册。

为完成父亲遗愿 七旬老人手写书稿

李老住在西安灞桥区纺一路向阳小区。1942年出生的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而他开始创作《父辈》,就是源于父亲的遗愿。李老的父亲是礼泉人,1944年参加革命,解放前夕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父亲革命的经历让他感觉到这段历史的宝贵。

李老说:“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父亲一生的经历太珍贵了,我有义务将这段经历用文字讲述出来。当然,除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外,还希望孩子们记住历史,缅怀先辈,珍惜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易其稿终出版 老人又开始了新创作

写一篇文不易,著一本书更难!为完成这本书,李老走访了很多地方,积累了大量素材,直到2009年终于完稿。老人不懂电脑,女儿成了自己的义务帮手,帮他完成校对,录成电子文档,最后打印成册,2011年再次修改后送给出版社。当编辑初步审稿后,很快发现拿起这本书,自己已经放不下了。于是经过仔细审读,给予了李老不少建议和帮助,最终将书名定为《父辈》。

这期间,李老自费5万元印制了1000册,送给当地政府部门和亲朋好友。李老出书的消息在当地很快传开来,当地政府还特意请他作报告,讲述父辈的故事和自己创作的经历。当地年轻人看了这部书后,十分惊讶,有的说:只知道十二爷(老人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12)是老革命,没想到还是大英雄。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从礼泉来到李老家中,请他在书上签名留念。

如今李老并不自满,他又开始着手写自己曾工作过的企业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李佳 实习生 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