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100万人新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今年超100万人新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解决绝对贫困不落一人不留“锅底”
2017年底以来,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持续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后,能稳定地实现“吃不愁、穿不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53万人、重度残疾人1433万人。
记者张维
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批准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很多网友将其称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贵州省全部6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更宣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时刻到来。
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做到解决绝对贫困“不落一人”、不留“锅底”,是接下来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纳入了低保或特困救助的政策范围,纳入低保和特困政策体系特殊贫困群体都达到了脱贫收入标准,能够如期实现脱贫。”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洪波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介绍说,2017年底以来,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持续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以后,就能够稳定地实现“吃不愁、穿不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153万人、重度残疾人1433万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更多贫困儿童享受到关爱服务。
不落一人不留“锅底”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在贵州已然发生巨变。
数据显示,贵州义务教育资助人数190.3万人、资助总金额8.79亿元,同时非义务教育资助37.2万人、资助总金额10.76亿元,防止因学致贫;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完成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确保村村都有合格村医;率先在全国实施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30.6万户、人畜混居整治7.12万户;实施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解决279.54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5岁的丹寨苗妹杨花家一度非常穷困,但当地搞起了非遗扶贫工坊,带动3000余人稳定就业。杨花就是其中一员,她通过制作非遗工艺品,一个月也能挣到一两千元。她现在遗憾的是由于照顾家中幼儿,不能全身心投入,如果能将在合作社工作的五六个小时延长些,收入就能更多了。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海村的浦玉才则在村里的蔬菜基地上班。他将自家的5亩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不仅能享受合作社的固定分红,还能挣一份工资。
在全国很多像他们一样的贫困户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脱贫攻坚举措过上了好日子。而如果贫困人口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还有办法吗?
全部纳入低保等救助制度,实现政策性兜底脱贫。在其他帮扶政策发挥不了作用时,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特殊贫困群体特别是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贫困户进行兜底。用陈洪波的话来讲,“正是因为有了兜底保障等制度,我们才能够做到解决绝对贫困不落一人、不留‘锅底’。”
打出兜底保障“组合拳”
近年来,一系列兜底保障“组合拳”打出,取得良好成效。
近五年来,民政领域出台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就多达97项。例如,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健全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和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福利保障制度,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聚焦特殊群体,有效履行兜底责任。创新完善低保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有些家里整户的平均收入超过享受低保的条件,但是家里有重病人、重度残疾人,把贫困户中这些人单独纳入低保,实际上是低保政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唐承沛说,同时全面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兜不住”的问题得到解决。陈洪波介绍说,通过兜底保障政策,将特殊贫困群体的收入提高到或者超过脱贫收入标准。脱贫攻坚以来,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三季度的5841.7元。从2017年底开始,全国各市县农村低保标准都达到或超过国家脱贫收入标准,确保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今年,全国所有省份的农村低保标准都超过脱贫收入标准,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应兜未兜”的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解决。据陈洪波介绍,在低保对象认定和贫困人口识别中互相作为重点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坚决防止搞平衡、“二选一”、对象识别互斥的问题。从2016年底开始,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按照季度开展建档立卡数据和社会救助数据比对,加强数据共享和分析,通过比对,及时将符合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体系,将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特困供养人群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及时解决“应兜未兜”问题。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防止出现盲区和死角,在正常按季度比对之外,我们又将2019年底未脱困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和无劳动能力但未纳入低保或特困的贫困家庭,再作一次更加精细的比对,督促指导各地加强监测、摸底和排查,进一步查漏补缺。”陈洪波说,这次各地共摸排361万人,新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超过100万人,通过多种举措,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以贵州为例,据贵州省民政厅厅长彭旻介绍,今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开展6次比对排查,目前贵州7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有183.27万人,占总数的23.4%,“真正做到了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解决思路:整治、公开、制约、筑底。
整治。从2018年开始,民政部党组会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民政部纪检监察组,连续三年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整治违规行为、通报典型案例,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今年专项治理就要结束了,明年将会转入常态化治理,也会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刘喜堂说。
公开。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刘喜堂介绍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来规范低保等社会救助中的公示、评议等环节,确保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今年上半年,公布全国3700多个接受投诉举报的社会救助热线电话,让群众来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从全国情况看,地方各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接到群众来电33.8万个,也已经全部办结。”
制约,即在社会救助申请审批的过程中要形成制约机制。“现在民政部门负责认定低保对象,但是见不到资金;财政部门负责拨付资金,但不负责低保对象的认定。在县这一级,一般情况下是由民政部门认定对象、确定救助金额,然后把相应的信息发送给县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把资金打到银行,困难群众直接到银行去领取救助金,从而形成三方相互制约的机制。”刘喜堂解释说。
筑底,即加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刘喜堂表示,下一步要在全国设立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地方还要再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从而让老百姓很方便地申请救助,也能够监督救助。
“通过这些措施,‘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能够得到有效遏制,相信今后这类问题也会越来越少。”刘喜堂说。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