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商洛在行动:26万村民移民搬迁保水源

13.04.2015  09:07

镇安县云盖寺镇美丽的花园社区

移民搬迁群众接受媒体采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商洛新闻网讯 :商洛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商洛抓住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把分散在大山深处的群众搬出去,把青山留了下来。目前全市已经建成集中安置点643个,搬迁6.9万户26万人,完成投资123亿元,记者日前在镇安县看到,生态移民正在改善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群山环抱的镇安县云盖寺镇,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社区,生活在这里的几千名社区居民,都是近年来从全县各地搬迁而来的移民群众,34岁的白少龙就是其中的一位。如今成了社区居民的他,早已放弃了当年“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传统生活方式,就近在楼下开了一家蔬菜水果超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白少龙说:“搬到这里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购买什么的都比较方便,以前住在山沟里,干什么都不方便,以后如果这里商业楼盖起来的话,我想在商业楼里继续开个店。

  说起生活发生的变化,白少龙感慨良多,他最大的感慨是,如今的社区生活,告别了当年烟熏火燎的做饭方式,眼睛不再难受,房间的墙壁也能始终保持洁白如新。

  其实,白少龙可能没有料到,他的搬迁,客观上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生态。他祖籍镇安县回龙镇双龙村,由于生活习惯和经济原因,当地人靠山吃山,生活所需大都来自山上的林木。按照白少龙的说法,仅他一家,每年砍伐的木材就达几十吨。如今他搬走了,这一来二去,每年可节约同样数量的木材。

  据镇安县镇云一体化项目负责人介绍,花园社区如今已搬进4千多人移民群众,但这仅仅是全县生态移民的冰山一角。等到更多的山区群众离开祖辈生活的地区进入城镇,将会彻底颠覆几千年来落后的生活观念。从生态角度来看,它的价值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云镇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张世源说:“每户搬迁以后可以实现退耕5亩左右,增加林地10亩左右,按这个数字测算,5年之内全面实现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搬迁之后,全县增加30万亩左右的林地。

  镇安县有两条出境河流,一条向南流入汉江,一条向东注入丹江。两江在丹江口水库合流,从此流向北方的京津地区。近年来,镇安县大力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确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镇安县副县长姜继美说:“第一个方面是搬迁以后,搬迁的人远离了这个地方,他从此不再在这个地方生产生活,减少对这个地方的环境破坏。第二个是人搬走以后这个地方要腾出来进行造林、绿化,是不是对这个水源也有好处。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商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施以生态移民为重点的陕南移民搬迁,计划10年时间,搬迁18.2万户、68.08万人,投资335.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配套资金25.25亿元,群众自筹223.95亿元。积极实施“人退、畜退、耕退”三退工程,减少人为对水源地生态破坏,加大对水源地生态建设,其中对水源涵养区内的群众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搬迁,目前已经建成集中安置点643个,搬迁6.9万户26万人,完成投资123亿元,市县两级财政为移民搬迁配套资金达到10.827亿元,群众自筹资金79亿元。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广大群众也弃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支持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搬迁户迁出后克服困难,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外出打工、就近创业及多种形式,确保了不再回原生活地耕种,搬迁群众累计将原承包地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达到18.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