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效应”点亮西安高新区

15.04.2015  12:03

2015年4月8日《陕西日报》第1版

      新华社记者 李勇 陈钢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温室效应”、新兴产业聚集的“扎堆效应”,到统筹科技资源的“辐射效应”,为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西安高新区20多年来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了明显的“温室效应”:一是建立了不同于旧体制的新型政务环境,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小政府大服务的文化氛围;二是建立了周到细致的科技企业孵化机制,目前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00多家,在孵企业2000多家;三是建立了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创新平台,改善了创业生态,比如与西安光机所合作建立的西科天使基金,短短几年时间已完成投资项目22个,带动投资近2亿元。
      每个工作日平均新设立13家科技企业,至少有4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让西安高新区成为梦想家的舞台、创业者的乐土。这一沃土也带来了新兴产业聚集的“扎堆效应”,改变了陕西“科技强、经济弱”的旧貌。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0多家,一批世界级项目的落户带来了明显的集聚效应,其中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去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
      西安高新区通过局部环境的优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激活了入区的科技资源,带动了成果转化、产业聚集。为进一步打破科技与经济的隔离,实现自身优势的“辐射效应”,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化平台“西安科技大市场”于4年前在西安高新区设立。
      以“西安科技大市场”平台为纽带,西安市和高新区每年出资5000多万元,对技术转移交易的供方、买方、中介方给予补贴,引导和推动西安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10年的9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30亿元,每年递增100多亿元,这些技术成果的60%来自高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中介机构则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为此,西安高新区科技大市场从最初的交流对接、补贴奖励为主,到去年成立西安职业技术经理人协会,撬动了400多家中介开展技术转移、运营和二次开发,从促进技术交易的“婚姻登记处”升级为“婚介所”。
      “三大效应”使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值得各地借鉴。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