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铸青山——记“三秦楷模”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上)

08.09.2022  10:01

  高西村,坐落在无定河流域内的一条小山沟,距离米脂县城20公里。半个世纪前,它与其他陕北村庄没有任何区别。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面对穷山恶水,勤劳的高西沟人并不认命。

  从那个“要粮要田”的激情年代开始,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大胆实践,主动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今日的“陕北小江南”,用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摸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榆林考察调研时肯定的话语,道出了这座“老典型”村庄的“创业”真谛。

  “那边山上有松、柏、槐、榆、柠条,这边种了苹果树、枣树等,今年统一安了防雹网……”9月6日,行走在高西沟村龙头山,该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细数着殷实“家底”。

  治理40座山峁、21道沟岔,建成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姜良彪说:“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老一辈高西沟人的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大家用绳子把我挂在半山腰撒柠条籽,脑袋、裤腿上都是冰碴子。”1975年的“会战庙梁山”给72岁的村民高治有留下深刻印象。

  1978年秋,山洪将后沟水窖淤塞,“娘子军”妇女突击队负责挖泥清淤这项任务,常秀英就是“娘子军”中的一个。

  “她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咬牙苦干了20天,指甲盖移位了,腿骨和手指骨关节严重变形……”常秀英的丈夫高增亮心疼地说,“我婆姨总说要听党的话,无论修田、打坝还是运土,她的苦总是最重的。

  “领头羊”高祖玉、“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铁嗓子”姬秀珍、“铁肩膀”高锦廉、“爬山虎”常锦栋……在治理穷山沟的壮举中,高西沟村党员和群众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他们的名字刻在了高西沟村绿水青山间。

  在高西沟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高西沟人坚持沟坡兼治、林草齐上,山上造林修梯田,沟掌打坝来保持水土,实现粮食增产,保证修一亩、成一亩、丰产一亩;联产承包时,高西沟人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使生态林完好无损保留至今;2003年,高西沟村提出“五新”村建设,比全国提出新农村建设早3年……

  “1958年,村党支部摸索出农林牧并举的‘三三制’模式,超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40年。”高西沟村第一书记常静说,当前高西沟村已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发展新模式。

  在高西沟村,要入党,必须种活100棵树。

  为顺利入党,“80后”高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利东每次上山打鱼鳞坑时都格外卖力,总选最大最重的油松、侧柏种植。手被磨得全是水泡,他依然咬牙坚持。“老一辈人小心翼翼将树苗‘端’上山,我们不能忘本,更不能让他们白流血流汗。”他说。

  “高西沟的发展离不开党,也离不开高西沟人民。高西沟村几代人务实的作风是党员干部带出来的,我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74岁的老党员高锦仁说。他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1963年水土流失治理办法出台、1983年土地承包方式确定、1987年用“数豆豆”方式选举……在高西沟,一直都是“群众的事群众定、大家的事大家议”。

  “我们村党支部始终敢闯敢试,需要进行集体决策,村里喇叭一响大家就来了。”姜良彪说,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上的很多事容易达成共识。

  持之以恒的决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理念……半个世纪以来,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全村奋进向上,在黄土高原上树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