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中心绿廊担起“城市雨洪调蓄枢纽”

10.08.2015  11:24
          打造“海绵城市”过程中,对传统绿化带的改造使其周边的雨水得以有效收集、净化和下渗,它们的存在,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随时疏导着雨水带来的压力。昨日,记者对富余雨水的最终汇聚地——位于沣西新城核心区的中心绿廊进行了探访。目前,这项工程在人们的期待中已完成了一期建设,作为整个区域的雨洪调蓄枢纽,未来,它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雨水的存储和利用。
     
          农村涝池搬进城雨季存水旱季利用
     
            沿着中心绿廊一期工程北入口处一路走来,水草丰茂,小径自然蜿蜒,高大的柿子树顶着葱茏的叶子……在远处城市楼群的比对下,别具一番浑然天成的美感。如果不是别人介绍,很难想象这清亮的湖水完全由雨水形成。它,正是沣西新城中心绿廊中已经建成的一处蓄水池。沣西新城工程部梁行行打了个比方,这天然湖泊,就相当于我们农村过去常见的涝池。“在极端天气下,农村一般不会出现雨水堵塞,造成内涝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涝池的蓄水功能。在理念上,这里建的蓄水池和它是一样的,是一种满足人们蓄水、用水的有效措施。”
     
          中心绿廊地处沣西新城的核心区,总长6.8公里,周边有众多雨水管接口,形成分支廊道,延伸向城区内的各个地方,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雨水的存储和回用。降雨量大时,雨水便通过这些廊道流入蓄水池,形成靓丽的景观,参与大自然的循环,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旱季的储备水资源。
     
          利用廊道进行净化可解决水污染
     
          在过去,城市雨水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往河道,导致其中混杂的树叶、硫化物、颗粒物等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在河水污染成因中占到40%以上。中心绿廊顺势穿行在城区,按照规划,在它大约180公顷的范围中,将有大面积的生态湿地,以及有富余雨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湖泊。如何做好水污染防治,让它们以最靓丽的景观形象呈现?
     
          海绵城市的实验者提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打破原有“在河流中做水生态系统修复”思维模式的同时,拿出了全新的解决办法。它们在廊中设计了专门的净化廊道,使雨水在最先流入这里时,可以在自然沉沙、植物净化作用下,得到初步过滤,然后再结合场地高差所形成的梯级进行净化,最终过滤掉雨水中的泥沙与污染物。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让下渗的雨水流到绿廊里,不给两边的河流增加污染,从源头着手,使雨水所带的污染物尽量不要流到河流里去,这样才能把河流治理好,也能使雨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梁行行介绍,绿廊采用下沉式整体空间模式,雨水可以自然而然地汇入其中,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结合场地内的土壤特点,在绿廊底部预留了大量的可渗透表面,以使净化后的雨水能更好的下渗到地下,回补地下水。
     
          网状游憩系统全覆盖市民出门“见绿见园”
     
          截至目前,中心绿廊一期景观工程已竣工验收,湖泊、湿地、森林等功能板块也已建成,实际完成水泡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同时,建成了520米的雨水廊道,可通过雨水边沟、溢流管、人工湿地等,实现雨水的全面收集。“中心绿廊是一个开放的公园,通过生态廊道、视线廊道、交通廊道,将生态与绿色深入城市街区。”梁行行介绍,“帮助市民真正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