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让一泓清水从这里出发

15.02.2015  11:3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项长1400多公里、历时10年的巨大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来自汉江一泓清澈甘甜的江水,经我省安康市白河县最后一道关口,一路欢笑一路欢歌,向京津地区人民送去汉江儿女的一片深情厚谊。
     
          如今,陕西人可以自豪地说:境内657公里汉江流域水清如镜,出境水质完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陕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履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大政治责任,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圆满完成了通水前后水质安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为顺利通水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评为2014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记者在陕南三市采访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中,感受到总有一种精神让人为之震撼,总有一种情感在胸膛中激荡……
     
          移民搬迁让乡村转变成美丽社区
     
          为保护水源地,陕南还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搬迁,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到2013年底,已有20余万户75.35万人搬进新房,累计完成投资374.87亿元。同时,对迁出的区域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大力开展陕南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使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改善。
     
          为解决资金问题,省政府在建房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兜底、群众封顶、让群众少拿钱或不拿钱的办法,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对集中安置的搬迁户,按照不同户型面积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和4万元,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对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对分散安置的搬迁户,按每户3万元标准予以补助。
     
          据统计,3年来陕南三市搬到城镇规划区的群众,占到已搬迁人口的50%以上,这个规模相当于把陕西城镇化率提高了3.47个百分点。“从乡村到社区的迁移,让陕南移民搬迁群众面貌发生了巨变。”安康市副市长邹顺生说,3年来,陕南移民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
     
          “目前全市已经搬迁9.7万户、37万人,带动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服务以及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吸纳群众到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合作社务工增收,让更多群众就近转移,在‘家门口’就业。”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青告诉记者,安康发展的优势在生态,责任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让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国土得到精心呵护、科学开发,是全市人民的责任使命和愿望追求。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努力让环境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给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
     
          南水北调工作重点转向水质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的水来自陕南。作为重要水源区,陕南坚决履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循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各类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汉、丹江水质总体良好,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中线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30日,受省长娄勤俭委托,副省长祝列克主持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专题会议。祝列克强调,良好的水质既是南水北调的根本所在,也是陕南生态质量的集中体现。要尽快适应工程通水后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继续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要求,一方面争取中省资金加大运行补贴,加快汉、丹江沿岸县区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另一方面筹划建设汉、丹江水质监测中心,改造升级陕南市级和沿江重点县的水环境监测设施,加强对各类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警防范,深化水质保护,确保陕西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要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加强陕西作为核心水源区的宣传,充分展示陕西在生态保护、移民搬迁、旅游产业及循环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加快设立陕南循环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加大金融支持陕南循环产业发展力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要深化天津和陕西的对口协作,今年,天津市将向陕西支付2.1亿元对口协作资金,随后的五年每年将各支付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