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医生

03.02.2015  13:03

  人们普遍认为医生乃高尚职业,这“高尚”一方面是指医者的仁德,另一方面是指医者属文化群体。古往今来,如此的评价渗透着芸芸大众对医生的美好期待。不过,如同害群之马总难根除一样,也有些医生实在应该在“高尚”、“文化”面前无地自容。

  清代《笑例》云,某医见街头算卦桌上摆着《易经》,遂感慨万千道:“我当学卜,不应学医矣。”人问其故,某叹曰:“彼是《易经》,想必容易,哪似医者所学之《难经》,谋生难上加难也。”这样望文生义的浅薄之医能看好病?《冷庐医话》又载,明朝医家戴元礼听说某名医技术高明,欣然拜访,门前刚巧听到该医对取药者大喊:“临煎加锡一块!”戴大惑,问何故,医生傲慢地说:“此古方耳。”言下之意,这深奥古方你怎会懂?戴茅塞顿开,原来“名医”把“”和“”混为一谈,“”是金属,而古方中的“”是用糯米煎制的饴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可决生死!

  或许你觉得这不过是鸡毛蒜皮,可惜文化从来都不是你轻视得了的!撇开医德问题,时下年轻医生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

  数日前,我听到一位实习的政府医院进阶学员交班,说消化科收了个“胃肠功能‘索’乱”患者,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连常用词“紊乱”都全然不知。又不久前,我看到一医生求职信,内有籍贯一栏,他填“福建葡田”。荒谬!我虽非福建籍,但好歹知道“莆田”这个有名气的地方!澳门人极少用拼音输入法,该生的错漏显然并非来自疏忽,而是自小在脑海中就存在错误信息!对家乡名城的茫然无知,是家长的错?老师的错?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现今的开放社会高速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果认为医生只需要懂得诊断和开药、做手术就万事大吉,那未免低估了社会和行业的复杂性。医生固然无须对天文地理、中外历史了如指掌,也无须对诗词歌赋烂熟于心,但总该要对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提高服务质素的要求。

  大学的医学教育终究不能是单纯的职业灌输,更应在综合素质下工夫,这样培养出的医学人才,才不会是流水作业线上呆若木鸡的复制品,才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才有成为社会栋梁的希望!明朝医家裴一中说:“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这未免苛刻,但一个人文知识肤浅的医生,又能具备多高的道德水准?又能走得多远?(谭健锹,文章摘自《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