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职院石化类专业创新模式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13.01.2017  22:36
            近年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深入企业和相关院校广泛调研,扎实开展教学改革,石油化工类专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广泛调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该院化工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相衔接的原则,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级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先后建立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近年,面对石化类专业人才院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存在的较大差距,该院组织精干力量,积极深入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西安庆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炼油厂等石油化工企业广泛调研,并与相关高校交流研讨,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石化人才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调研和实践,该院结合石化类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探索构建了高职石油化工类专业“两主体、三段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段式”即在教学组织方面,实行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检测技能、识图和制图技能、化工单元操作技能、化工仪表使用技能以及数字应用和文字写作技能等。第二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通过石油炼制、反应过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油品分析、设备维修、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艺运行、设备维护、油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等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特点、规律、理念,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三段式以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双方三年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能熟练操作生产运行、有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多措并举 创设全面实施条件               为全面实施“两主体、三段式”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院多措并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跟进,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             ——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一是在校企双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该院根据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生产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习题库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双专业带头人建设。该院与石化企业密切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要求专业带头人必须掌握先进的职教理论和专业建设理念,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及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双骨干教师培养。该院选拔石化类专业优秀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安排教师每年到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锻炼,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四是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够熟练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队伍。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该院以石油化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强化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由虚拟职业技能环境和真实职业技能环境两部分组成,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该院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了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保障了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化,技能训练生产化和教学环境企业化。
构建“两大”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该院先后建立了“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石化类专业“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职业能力,该院经过大量调研,构建了石化类专业“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即指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石油炼制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三层次”的职业能力通过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来实现。“四模块”指实践教学内容,即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大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要求学生按照实训标准,扎实完成实训内容,最终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进入企业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环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真实的思路进行安排,充分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组建信息反馈系统。该院石化类专业建立了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院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实际状态,了解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引入质量评价机构。为确保石化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该院引入了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信息反馈更全面、更客观,评价更专业、公正。三是成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该院石化类专业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综合分析反馈信息,严谨公正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提交报告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引导教学主导者教师(师傅)的反思,激励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