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专家畅谈城市发展 解“棋”新型城镇化

25.03.2015  10:16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把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城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因此,应该站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高度,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着力提高中心城区的品质,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一方面切实加快周边功能性城镇建设,促进功能性城镇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转移分担中心城市一部分功能,避免“大城市病”。   这些城镇不是只有简单的经济功能,还有适当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有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功能,能够把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城镇,使中心城市与功能性城镇之间有效融合和互补,使这些城镇的居民也能同样享受大城市的服务。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地把人口推向大城市,而是让群众都能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为什么人们都愿意生活在大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城市能很好地满足宜居、宜业的需要,而许多小城镇因功能弱无法满足。如果大城市周边的城镇,既能够承接大城市的功能,又能培育自身的特色,比如良好的生态、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能够吸引城市人口前来旅游、工作、养老,这样就实现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的互补。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以前,一些地方过度重视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城乡差距拉大。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味把人口推向城市,既要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打造智慧城市,让老百姓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真正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这对于新型城镇化、区域均衡发展会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城市集聚效应突出的大背景下,农村空心化、中青年农民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都是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的现实。通过农村网络消费,拉动农村内需,可以有效地借助经济和商贸杠杆,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创造农村发展空间、缩小城乡差距、吸引优秀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创新政府治理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重庆都市区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实验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运行机制。建议对原有发展路径破旧立新,创新建立从城乡分治向城乡一体化调整的政府治理机制。   首先要从规划理念上由“城市”向“城乡”改革。强化《城镇体系建设专业规划》,法定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乡村规划导则》;改革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由上级政府垂直管理,乡镇土地由县级政府分管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国土管理组织上从城乡分治向城乡一体化转换。完善乡镇政府建设管理中的执法权利。其次要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交易规则。促进农村经济从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分步、分类转换。可以注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股份制公司,主要资产由农村现有经营性资产构成,公司股权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修订原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保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有理可依。农村集体土地由集体所有,产权制度继续维持集体所有,继续执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最后是要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择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整治开发公司出让土地,或有选择性地合作进行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西区委主委刘慕仁:城镇化别走得太快   城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归结到人居价值、人文价值上。城镇化的推进,除了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外,更应该让大家得到温情脉脉、守望相助的精神收获。   “我家乡所在的村庄,现在已经被整体迁移了,乡愁无处安放。”日前网络上疯传的《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中记录的农村的凋敝,让很多人深有触动。   小时候爱吃的东西、住过的地方,老辈人对自己的教导都终生难忘。当年老人们教导他的场景、周边的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这些都是游子思念家乡的元素,但如今家乡已经成为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偏远农村的落寞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能固步自封,埋头沉浸在对故乡过去美好的记忆中,但过度追求大城市扩张,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将会成为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随着农村的衰败,农村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以及邻里之间的情感基础也会随之消失。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不能盲目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尤其要注意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建议一些具有区位、资源优势的农村,要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壮大农村经济,让农民尝到“以地生财”的甜头,燃起务农的激情,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愿意留在农村生活。对于地处边远资源匮乏的农村,需要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   人的城镇化是方向、是目标,如果没有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大格局,农民工没有实现市民化,怎么会有全面的人的城镇化?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但目前只有53.73%,估计“十三五”城镇化率仍会以年均至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十三五”我国应加大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制度创新,使人口城镇化率以较快的速度提升。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仍达不到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就难以证明城镇化转型升级是成功的。差距就是发展的空间。2015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处在较快发展的阶段。   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人们对城镇的就业、安居、生活品质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对城镇化的需求和期望发生历史性变化。从就业需求的变化看,以往人们能够忍受“候鸟式”、“两地分居式”就业。随着我国城镇化条件、需求、角色的深刻变化,新型城镇化主要不在于铺摊子、造新城,而重在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提升城镇品质:一是从生产主导转向生活消费 主导,促进生活消费型的城镇的兴起成为一个客观趋势。二是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工业吸纳的就业呈减少趋势,而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服务业成为大部分城镇的主导产业。三是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融合,城镇空间的拓展成为农业文明走向工商文明的重要条件,以人口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