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服务:打车软件悄然兴起 创新如何规范运行

11.02.2015  12:36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今天是2015年2月10号,星期二,农历腊月二十二。首先来关注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继打车软件之后,专车软件悄然兴起,不仅叫车方便快捷,服务、价格都体现着专车待遇。如果您还没有尝试过,稍后的《点击回放》请跟随记者去体验一把。

    主持人:专车的便利缓解了出租车运力不足的压力,但专车是否涉嫌私家车改头换面非法营运却引发大家不小的争议。如何便利大家又不触犯法律?政府是否需立法对其监管?《观点面对面》精彩讨论随后展开。

    听众朋友,专车服务,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迎合了一些高端商务人群的需求,但提供专车服务的车辆如何保证合法安全,如果是非法的私家车运营呢?另外,如何面对专车对出租车行业带来的冲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观点面对面》,探讨专车服务何去何从。

    主持人:好,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做客直播室的嘉宾:陕西睿群律师事务所律师康安 ,今日点击记者刘旭。

    主持人:刘旭,你在采访的过程中肯定不止一次地体验过这种服务,除了价格偏贵之外,专车服务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便捷、服务优质等方面说)康律师呢,有没有坐过专车?讲讲你的感受。

    刘旭:我觉得最大的印象就是快,基本上是随叫随到,经常是几分钟就到了,感觉非常方便,比出租车快多了。

    康律师:我本人是开车上下班,但是经常听到周围朋友说起专车服务,感觉还是很方便的,消费者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专车服务是应运而生的,背后推动这个新事物产生的因素除了出租车服务不给力外还有很多,那二位能不能给我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大背景,让专车服务进入了公众生活?

    刘旭:为什么专车能火爆?说明它还是有市场需求,咱们现在打车太难了,尤其是高峰期啊,看司机的脸色、拼座、拒载,这种现象确实比较多,我们都经常体会到。但是专车就不一样了,它快捷,能满足我们的心愿,在应急的时候人们是不太考虑价钱的,价钱哪怕稍贵一些,我有急事,只要能打的到,有保障。像我采访中好多市民都反映,专车确实贵,但是应急的时候没办法,平常不急的时候还是以打出租车为主,毕竟经济实惠。

    康律师:我觉得出租车现在应该部分的放开,因为现在信息化的发展和群众能力的增强,消费需求变得多样化,种种原因综合起来就产生了这样的专车服务,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消费市场。但是,运营许可还是需要有的,可以想方设法降低出租车的运营成本,因为合法的租赁企业、合法的车辆,承担的成本很高,在政府法律法规框架下,产生了业态的不公平性。信息化的发展、群众消费能力的增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都是专车服务产生的原因。在满足安全、便捷的情况下,引入专车服务显然是可以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质的。

    主持人:相比起乘坐出租车这种比较简单明了的服务合同关系,专车服务涉及的主体比较多,一共有四方,分别是提供叫车,接单服务平台的软件公司,提供车辆的汽车租赁公司,派司机的劳务公司,还有就是乘客,其中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那康律师,你能从法律的角度为我们简单梳理下吗?

    康律师:传统的非法营运车辆,一般是经过考核的驾驶员开着没有运营资质的车,与乘客之间现金交易,而滴滴专车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里面,乘客不需要付现金给驾驶员,而租车公司也不用提供驾驶员,是四方关系,包含了打车软件、租车公司、乘客和驾驶员,车是汽车租赁公司的,驾驶员是劳务公司的,在这样的法律构架下,滴滴‘专车’就相当于将汽车租赁服务和劳务代驾打包,通过快的打车的平台在运营。确实是一个很巧妙的法律构架。但是这个交易的本质还是在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提供车辆出行的服务,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出行方便收取费用,也算是在运营。合法或非法在两可之间,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处理。

    主持人:那其实康律师,我想你刚才的分析是在一种理论上合法的框架之下,但现实中有业内人士给我们的记者透露过,有些租车公司只是个中介平台,它们旗下的车辆都是私人车辆在挂靠。南京已经开出了首张私家车“专车”的罚单。如果说这种现象真的是大量存在的话,对我们乘客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呢?

    康律师: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这个车辆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黑车”,所谓黑车,是指未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运营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黑车的大量存在是因为非营运性车辆和营运性车辆的价格标准有天壤之别。比如公安部强制报废年限15年,私家车则没有这个限制。另外营运车辆购买的交强险、商业险和一般私家车又有很大区别。此外公安部规定营运车辆小客车每年要年检一次,而非营运性车辆规定6年内可不安检,对于运营车辆的种种限制能够在最大化的范围内保障乘客的安全,即使出了事故也能保证其由足够的偿付能力。很多时候便捷和安全是很难做到两全的。如果没有监管,我们很难知道来给我们提供服务的司机是否足以胜任,车辆是否足够安全,出了事故是不是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主持人:规则总是由现象倒逼而生,对任何的新生事物,总有一个暂时不能评判孰是孰非,需要耐心等待相关法律和制度去完善的阶段,但咱百姓出行不能耽搁,我们当中有不少人都需要这项服务,康律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权益?

    康律师:这还真的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还是尽可能的选用合法的、正规的、有资质的出租车辆。万不得已选择社会车辆要选车况较好的、驾驶员技术过硬的。在安全和便捷方面还是建议安全第一。不要图一时的方便随意选择服务。

    主持人:对,说到底还是监管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日前表态,各类“专车”软件公司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运输供需撮合平台,而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树立品牌意识,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交通部已经指明了专车正规化发展方向,那在这样的一种大原则之下,康律师你对未来的监管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康律师:垄断产生暴利是必然的结果,当前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放开专营市场,对共享经济模式加强引导和规范;因为现在靠出租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另一方面要坚决破除行政审批垄断造就的封闭和低效。所以我们建议,应该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群众出行的问题。比如说:数量增加、安全性加强监管等等。

    主持人:听众朋友,不论怎么看待,专车模式已经深入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争议也罢,支持也罢,监管都不能少。如果大量私家车参与其中,必将扰乱市场秩序,乘客也无法乘“专车”放心出行。期待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专车服务管理措施,完善行业准入门槛,对私家车参与经营的现象严加把控,营造一个有序竞争,规范竞争的市场环境。

    好,感谢各位收听今天的广播评论节目《今日点击》,本次编辑:梓涵、贾晗、李荇、勇军、姚婧、方明。主编:骆萍,监制:刘天鹏、史宝军。总 监 制:黄寿先。

    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