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专题报道汉中商事制度改革工作

17.02.2016  19:25

全市在册市场主体累计达140015户,比实施改革前净增44.49%;内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1075.53亿元,比改革前增幅45.38%;企业总数达26897户,比改革前净增41.01%;个体户总数达109923户,比改革前净增48.51%;注册企业需要的前置审批许可手续由226项减少到34项,比改革前减少84.96%;注册企业时间由30多天减少为5个工作日之内……这一切都源于商事制度改革。

汉中自2014年1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不断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注册资本大幅增加、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企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信用约束效果逐步显现的可喜局面。

资本认缴 激发全民创业热潮

2014年1月8日,汉中市林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由于运营规范成熟,生意实现了开门红。公司经理老杨在商贸行业干了多年,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公司,但按照改革前的工商登记制度,成立公司首先要有充足的实缴资本进行验资,在注册公司期间,资金会一直在账户上“”着,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而用实物出资还要进行评估,手续繁琐。因此,老杨只能挂着个体户的执照,公司梦迟迟未能如愿。

2014年1月1日,汉中市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其中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改注册资本实缴为认缴,老杨通过认缴50万元注册资本成立了商贸公司。改革实施两年来,汉中众多创业者和老杨一样,借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东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汉中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两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目前,全市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65户,其中企业就有11户。”汉中市副市长何俊杰介绍。截至2015年12月底,汉中市在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户,扣除注销因素后,分别比改革前的2013年末净增41.01%、51.17%、48.51%。内资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381.6万元,其中私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389.85万元。

先照后证 企业入市更加便利

所谓“先证后照”,即先取得行政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在等待许可过程中,因为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创业者往往难以开展招工、洽谈、签约、贷款等企业前期筹备工作。

实行“先照后证”,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申办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先照后证”政策大大提高了登记审批效率,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三证合一 大众创业提速增效

2015年9月28日,汉中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女士从市工商局领取了全市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她说:“以前办理营业执照时,要跑多个部门,所有手续办完要一两个月,现在准备好材料,只需要5个工作日,比以前更快捷、更方便。

汉中市工商局局长李建强介绍,“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将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质监、税务部门核发证照,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不再发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极大地节省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简化了办事流程,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截至2015年12月底,汉中共颁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622份。

服务对接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城固县河坎村村民崔国亮在老家创办有作坊式家具厂,在县城有销售门店,从事家具生产销售十多年后,便琢磨成立公司。然而,由于家具厂与经销地不在同一地址,老崔以前要办理两个营业执照,跑很多部门。

2014年7月12日,汉中市开始执行《陕西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创业人员可以将住宅作为经营场所,或是共租一套房屋进行经营,这种“一址多照”或“一照多址”的申请都将获得工商部门的登记许可。老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为全面对接商事制度改革,过去一年来,汉中市接连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创新举措: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规范前置审批行为,使群众办理工商业务的时限和程序均大幅削减。这些服务对接措施,让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在汉中进一步落地生根,也使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