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队诞生在中国

22.09.2014  18:44

      熙宁八年(1065),宋神宗曾批准:“上禁军数百人设铺守宿”,其中将一百人分为两铺,“以潜火为名,分地守宿”,这就是所谓的“潜火铺”,“潜火铺”即驻扎军人的防、灭火屋所。

  世界上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队就这样诞生了。这支消防队在高处砌有望火楼,并派专人了望,一旦发现火警,当班的队员要拿上消防器材立马出发前往扑救。据《东京梦华录?防火》记载:“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消防队队员主要由皇家精锐军士组成。“上禁军”是宋朝各部队精锐中的精锐,能入这个序列很不容易,即以身高规格来看就非常严格。它所辖的捧日、天武、拱圣、骁骑、骁胜、宁朔、龙猛、神勇、宣武、虎翼等军,兵士个头都要1.71米以上,至1.80米,而且还要琵琶腿、车轴身,取这样的身材是着眼于“多力”。即使选入“三衙”部队,还要经受定期或不定期的筛选,以使骁勇者升,弱懦者去,这主要是为了使这支军队始终具有旺盛的战斗力。以具有这样素质的军士充当防火、灭火的队伍,可以想象其效率之高、威力之猛。

  消防队最常用的灭火装备是水囊。水囊用猪、牛膀胱制成。起火时,可盛水,掷向着火地点,水囊被烧穿,或破裂,水即流出灭火。还有用油布缝制成的油囊,其用法同猪、牛膀胱制成的囊一样,盛水掷着火处灭火。

  显然,无论用木桶或水袋、水囊等泼水或掷水在遇到大火时并不能很好的灭火,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唧筒。唧筒是用长竹制成,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的筒形洮水的灭火器具。竹筒内紧裹在水杆上的棉絮起着活塞的作用,用手来回拉动水杆,便产生正压和负压,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和喷出。这种简易便用的竹制唧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消防泵浦。

  大火发生时,消防队如何行动?在最初的时候,一有火起,尤其是夜间,便紧闭诸城门,致使赶来探视救火的人也不得进入。而且,火灾发生时,要等候负责这一地区治安的巡检官员前来,才能开始扑救,这样必然是贻误了灭火的良机。

  于是便推行了救火“责任制”:若着了火,由仰探的军人,骑着“望火马”,飞驰报告巡检,如果都巡检因故未到,便由这一地段的治安官吏巡检负责去救。

  如果去巡检的那地方遥远,其他军巡使等官吏先到,便要立即指挥穿着上有番号、以区别各军的“绯小绫卓画带甲背子”的“火背心”的“消防队”,和救火的“水行人”,与失火的“本主”,一起灭火,以免使远处屋舍连着。此外,各衙门,各军级,也都派出队伍,急行奔向驻地着火处,听候指挥救火长官的指挥,他们也成了实际的“消防队”。这时,也有一大部分官员坚守自己岗位,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消防队的反应速度有多快呢?北宋至和、嘉?年间,狄青为枢密使,有一天晚上家里做法事,但是管家或者管事的一时疏忽,没有报告官府。半夜的时候,“望楼”上的人看到他家突然有火光,马上上报开封政府,立即开出消防队,等开封府的官员赶到狄青家的时候,火已经被扑灭很久了。

  朝廷为了激励队员在灭火中奋力向前,将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听从号令,“并力扑灭者”,“支给犒赏”;对那些在灭火中受伤者,“差医诊治”,给假疗养;对个别“不竭力,诸如玩忽职守,不听命令,贪生怕死者,定依军法治罪”。

  这支国家消防队后来完善于南宋临安,到淳?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二十隅,七队,总计五千一百人,有望火楼十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