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行政学院开展培训学员“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弘扬延安精神专题活动

25.05.2016  07:19
 

 巍巍宝塔山,浓浓老区情。5月18日—20日,省行政学院第22期优秀科级公务员培训班奔赴延安,用延安精神这个政治优势和政治资源,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体学员在革命圣地延安接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延安精神再教育。

   延安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5月18日下午,延安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杨延虎,用《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报告,为大家开启了延安红色之旅的大门。他讲到,延安精神是走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他用丰富的实例深刻分析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特征。毛泽东说过:“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离开水。”1946年的清明,毛岸英要去村民吴满有家参加劳动锻炼前,毛泽东和他在王家坪长谈中叮嘱了三件事:一是小米饭养人,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要尊重别人,看到年纪大的,要叫爷爷奶奶,看到年纪轻的要叫同志哥;三是农村有虱子,有水就多洗,没水就多抓。正是因为这样一件件小事,当时的党群关系,才实现了从“敬鬼神而远之”到“人民救星”的转变。

  听了报告,学员们感慨良多。省统计局的岳洋说:“通过杨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认识。尤其是老师讲到的很多细节,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人印象深刻。”省政府办公厅的胡宝平说:“延安精神博大精深,既包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又继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我们今天仍然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延安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弘扬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要把延安精神铭记于心,外践于行。

   红色歌曲唱起来

  学唱延安革命歌曲是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最喜爱的环节。物理专业出身的曹琨教授唱起《东方红》和陕北民歌,高亢嘹亮、感情充沛,让学员们刮目相看。经过曹教授的介绍,大家这才知道,传唱已久的《东方红》源自于陕北民歌,几经演变才有了现在的版本。了解了许多背景知识,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大家唱起革命歌曲来,分外有感情。老师还把大家分成两组进行PK,又一次点燃大家的热情。《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首首歌曲联唱下来,大家已经沉醉其中,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在对陕北民歌的鉴赏与学习中,学员们也是收获颇丰。省科协的崔曦说,陕北话的很多发音都来自于古汉语,这对于家在榆林的她,还是头回听说。大家也才了解,陕北话除了后鼻音特点外,还有把“zh”“ch”“sh”发成“z”“c”“s”音等许多特点。一曲经典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经过曹教授的指导,大家都唱得有板有眼,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这天以后,时不时总能听到红色旋律在学员队伍中唱响。

   催人泪下的现场教学

  在枣园革命旧址,冯建玫副教授以《白求恩精神》为题,用真挚的语言、深沉的情感,现场为大家讲述了白求恩大夫执着奉献的一生。“那是怎样艰苦而孤独的时光,甚至没有几个人能用英语与他交流……一天8台手术,他却由衷地感到快乐……”在讲到白求恩大夫临终前忍住病痛还在工作时,很多学员都忍不住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也引发了学员们对理想、信仰、人生价值、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在张思德纪念碑前,杨延虎教授为大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解。张思德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大家深受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延安精神的深刻注解,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位位英雄人物。

  现场参观是了解历史最直观的方式。在梁家河知青旧居、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处处都有学员们的身影。学员们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细细体味、感触颇深。省民政厅的杨津骁在微信里记录:一切存在都充斥着发生和被遗忘的角逐。圣地的一些遗迹、旧址,甚至延河桥梁标识都传递着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卓绝。不朽是与时空的对抗,能够跨越时代,可以穿越万世,让彼时呈现于此时。梁家河知青故居是学员们最期待的旧址,习总书记在这里插队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省监狱局的李亚军是第一次走进梁家河,他坐在窑洞的石板炕沿上,读着窑洞墙上人民日报的信息,感触良多:“习总书记在贫瘠的陕北农村,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立下了一心为人民的信念。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革命斗志,顽强的工作作风,强烈的担当精神,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短短的三天时间过得那样飞快,学员们还在与历史对话,却已踏上归途。现场学习是暂时的,心灵的震撼是永远的。同学们表示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良好形象树起来,始终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永做合格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