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公安局深化派出所警务改革 68个警务站为群众排忧解难

31.12.2014  09:16
 

  报警还需要辗转前往派出所吗?12月31日上午,西安市公安局正式启动警务站工作,西安市三环路内的68个警务站同步进入运转状态,全面开展反恐处突、巡逻防控和接警处警工作,1699名警力将全天候驻守在街面警务站近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只需走进街头警务站就可以办理所有报警手续了。这是西安市公安局继建设“家门口”派出所之后,进一步深化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这些街头警务站将与分布在全市居民社区的455个“家门口”派出所互为呼应,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打击防范街头犯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护好百姓出行安全、守好百姓居家平安。 

  护守群众“出行、居家”两平安  

  近年来,西安市公安局先后推出了“家门口”派出所建设和以“减负降压、强基增效”为方向的派出所警务模式改革,同时深度调整街面布警格局,建立了141个巡逻网格、20个反恐应急点和环西安边际的53个治安检查站,形成了数百个街面巡逻防控作战单元覆盖全市大街小巷的综合格局。 

  为进一步提升反恐防恐形势下的公安综合战斗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市公安局将固化街面屯警作为重中之重,于今年全面启动街头警务站建设,将接警处警、巡逻防控、反恐处突工作延伸到街头社区、群众身边,最大限度发挥警力作用。68个警务站和455个“家门口”派出所,不仅使民警“上街面、下社区”成为工作常态,还强化了群众“住、行”两大平安,推进了警务实战化。

  当前,西安市已形成以警务站为骨架、巡逻网格为支撑、街头反恐防暴点为呼应、环市治安检查站为关卡,动静结合、纵横呼应的街头治安巡控网,24小时值守街头,将有效强化动态控防效果。 

   警务站将有效提高街面见警率 

  西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工作进行部署以来,中政委、公安部先后提出了深化平安建设、实施公安“四项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作为公安工作的基本战斗堡垒,派出所的警务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为此,西安市公安局确定了“推动警力上街面、下社区”的基本改革路线。警务站,正是秉承于这一改革思路而诞生,通过将民警的办公场所前移到街面,最大限度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进一步提升街面“见警率”和“见警灯率”,一方面,主动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高效应急处置暴恐案件和突发性事件。与此同时,警务站的建立还将有效推动反恐防恐工作。

  据统计,警务站运行后,全市派出所民警总数较之前净增加556人、辅警总数增加871人。 

   24小时警务站逐渐向三环路外延伸 

  68个警务站均布建在三环以内,主要建设在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或繁华路段。在具体选址方面,主要以派出所两年来市公安局110统计的日均接警量为依据,其中一级警务站3个、二级警务站65个。其中,新城区10个、碑林区14个、莲湖区13个、雁塔区14个、未央区8个、高新区5个、经济开发区3个、火车站广场及周边1个。接警量最大的公安雁塔分局长延堡派出所、公安碑林分局钟楼盘道、公安站前分局火车站广场,分别设立一级警务站。 

  警务站警力按照一、二级标准配备,一级警务站不少于32名警力、二级警务站不少于24名警力,驻站民警和辅警全部接受了集中培训。 

  记者了解到,这些警务站全部实行24小时勤务机制,每班次都分有巡逻防控组、接警处警组和值守备勤组,近距离服务群众。 

  据悉,警务站一期全部建在西安市三环路以内,此后将逐步向三环路外延伸。

   倒逼全新派出所警务模式 

  随着反恐处突、巡逻防控和接警处警这3大板块工作从派出所前移到街头警务站,派出所的警务模式也随之倒逼转型。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市三环路以内的综合派出所在结构上已全部转型为“一室一站三队”,即指挥研判室、警务站、社区警务队、治安管理队、责任区刑警队。这一结构更加强调各警种的专业化、专职化,使派出所民警由过去的“身兼数职”变为“各司其职”,将有效推动巡特警、社区民警专职化和刑侦队伍专业化。 

  同时,警务站的运行,是打破公安工作惯性思维、建立全新工作机理的一个过程,对西安公安实施警务机制改革的理念和魄力、现行的警务运行机制和警务保障能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是一次公安工作的革命、创新和挑战,更是“强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有效路径,将全方位倒逼提升西安公安指挥调度、接警处警、应急处突、服务群众的综合能效与水平。(通讯员:张倩)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