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峰会 | 秦腔嘹亮尽显西安文化神韵

19.05.2023  13:23

  西安网讯(记者 黄敏)5月1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宴会后,习近平夫妇同贵宾们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演出中,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高亢的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尽显古都西安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文化神韵。

  秦腔是一种原始的戏曲剧种,是华夏文化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秦腔,如此靡丽,而又生机勃勃。秦腔的传播在“一带一路”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本区域的各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秦腔的传播都是“一带一路”文化的一种突出特征。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正因为陕西西安(古长安)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都城所在之处,并且中国戏曲之完备得力于唐代“梨园”的兴盛,所以,秦腔艺术又具备有中国戏曲文化基石的意义。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地处“一带一路”起点的关中地区属于仰韶文化遗址。地貌区分明显,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是渭河平原,属于北温带地区,自古以来,长期风调雨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四通八达。这些优势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诸多便利,农耕者的文化心态自然较为畅快、豁达。自秦汉以来,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经历了包括“文景之治”、“盛唐长安”等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统治时期,作为“京师仓”,长安农耕文化一直处于中国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为秦腔的孕育、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腴的文化土壤,秦腔的剧本内容、表演方式、演出程式等都与本地的农耕文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秦腔由远古而来,依托长安难得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而秦腔豪放粗犷的艺术风格也与这一地区的文化遥相呼应。秦腔的发生与流传具备了中国戏曲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文化根基,表现出了中国最深刻的文化积淀与农民的理想追求。

  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乃至中亚诸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虽然地处亚欧大陆核心地带,但其区域几乎都是环绕着绵延不绝、难以逾越的崇山峻岭、茫茫戈壁和苍苍的原始丛林,而其地缘的两个尽头是最为繁荣兴盛的中国和欧洲,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居于此地以及周边的人们过去长期处于迁徙、征战的生存状态之中,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也促成了“一带一路”的交流、渗透的可能。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还有关中秦人在清末一路向西北逃亡,最后在吉尔吉斯斯坦栖身安家,这就是著名的东干族人,他们将秦腔带到了更遥远的地方。至今以陕西村的名义保持着清朝人当时的纯正秦腔声腔在中亚诸国演出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唱腔杂质的影响,这也可以说是秦腔传播与保存的一个奇迹。

  从明代中期以来,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典型代表,由于地域性的原因和沿黄文化的强势影响力,在清代中期以后,从陕西关中走出,沿“丝绸之路”传播,一路影响到了西域及其广大地区。根据我国西部及中亚和欧洲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史书资料记载,“一带一路”上的大量艺术文化受到了中原戏剧某些艺术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神戏也受到了西域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秦腔作为西北重要的戏曲艺术,无论是在思想文化传播、还是艺术形式的传播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灿烂辉煌的历史,漫长悠远的岁月,造就了千年古都无与伦比的文化符号,我们的祖辈叫“秦人”,生息的地方叫“秦川”,世代承袭的音乐叫“秦腔”,秦风烈烈,秦音铿锵,作为“百戏之祖”的秦腔,是华夏大地流传了近千年的戏曲,更是千年古都血脉相连的背景音,宛转悠扬,遏云绕梁,吼一声大秦正腔,慷慨激昂,唱一曲秦声嘹亮,热忱满腔,梨园之都,古调独弹,恭迎,八方来客!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