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在京举行

22.03.2019  10:10
  

共享高质量发展 务实推进学术合作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五次提及“一带一路”,强调要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此积极相应,两会后率先召开“一带一路”学术会议,为“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贡献智力支持。3月20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开幕,本次论坛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中共中央外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共同承办。论坛致力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研究,展现当下青年学者“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为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国际机构与各国企业的务实合作构建广泛而全面的交流平台。

 

从研究报告转向对策建议

理论成果要走实、落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李小牧主持会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计金标首先致辞。他介绍,当前学校正处于深化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创新性、高水平、应用型为发展定位,致力于培养多语种、跨专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学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着力,几年来新增16个外国语种,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亮点有特色,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有创新有成效。学校志愿者全程服务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全国高校首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设立我国首个省部级“一带一路”重点实验室,针对“一带一路”当中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去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今天举办博士论坛正逢其时,通过交流互动、共同讨论最新学术成果,为四月下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烘托学术氛围。”计金标表示,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相互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和天然的民间大使,希望通过设立博士论坛不断释放青年声音,广聚青年学术资源,为“一带一路”倡议挖掘和培养更多青年才俊,凝聚青年共识,注入青春力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关注到,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超预期成绩,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但同时存在西方某些媒体智库抹黑“一带一路”的不实论调,因此如何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路径是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题。“前五年叫夯基垒台,下一阶段要谋划,要精准发展,精细化发展。”金鑫指出,挖掘“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实践背后的核心理念和理论依据,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今后学术研究的重点,具体需要从三个层次发力。一是宏观上的战略性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研究的走深、走实,包括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经济带如何协同发展,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互动关系,“一带一路”如何与现有的国际机制进行有效衔接,如何循序渐进推进“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等关键问题。二是中观上前瞻性研究,做好区域和国别研究,为“一带一路”区域发展务实对接,深入调研合作伙伴国的参与意愿、环境支撑、政治环境等参与要素,涉及政党外交、民心融合等细分领域。三是微观上的针对性研究,加强分行业、分领域研究,侧重研究与产业、企业发展对接匹配,与国外智库协同合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协同研究。

 

与世界对话

中国首倡、世界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如何加强各国互联互通,完善布局全球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让不同位置的国家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分工当中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聚焦这一议题,分享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理念。“中国的‘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为新型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它是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赵白鸽谈到,纵观英美的全球化历史,伴随不断产生的战争冲突、文化隔阂,世界的不平衡性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举起来新型全球化的旗帜。它不是以掠夺、占有、附属的方式崛起称霸,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实现包容性、创新性、共赢性的新型全球化。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广度、推进深度呈指数级增长,她强调,“一带一路”绝对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合作,而是要搭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高铁”,着力高新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区域合作者、平台组织者。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展开发言,国际产能合作不单体现制造业的技术力,同时也是对外投资、金融合作,是全球价值链重组和世界经济关系再造的关键一环。他讲到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四点必要,首先产能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诉求,其次产能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在符合我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再次通过顶层设计有利于明确国际产能合作的方向和目标,最后扩大产能合作关系网,助力推进境外生产力布局。

 

同样,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也提及中东欧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产能合作与互利共赢。她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优势互补,需求契合度高,合作潜力大。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得“16+1”合作可以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得益彰、互为推动,更好实现五通领域的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打破中心与边缘的差异问题,不带任何文明优越感,超越西方地缘政治想象和传统,是多边主义的典范。”霍玉珍期待,“16+1”合作能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尤其在面对全球经济新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趋势明显的压力下,“这一中国首倡、世界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必将大有作为”。

 

从理念走向行动

发挥语言优势 深化人文交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外语语种数量不断增加,语种结构持续向好,语言服务稳步提升,语言教育发展迅速,学习汉语人数大幅上升,汉语“走出去”步伐加快,因此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十分紧迫。梁昊光创新性提出了“一带一路”语言同心圆理论体系,着力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语言传播模式,最终实现以语言相通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语言同心圆的中心为中国大陆,二环为港澳台地区,三环为新马泰等国家,四环为中亚、中东欧国家,五环为其它国家,第二三环的语言文化传播既聚集第一环的中心向心力,又把中华语言文化层层传播出去,这就产生了以第一环为中心向二三环扩展的离心力。同时,基于构建“一带一路”语言同心圆理论体系,他提出各个圆环内与语言融合发展的四大要素,即文化、安全、话语权、大数据。最后,梁昊光结合“一带一路”语言同心圆传播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了系统规划设计“一带一路”语言战略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国际合作、明确目标导向、注重语言安全、深度发挥大数据作用、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等六大举措。他强调,充分发挥并彰显“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规划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维度和作用,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总体方案落到实处。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张耀军研究员表示,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对于推进国家总体对外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体制机制日益巩固、领域活动日趋丰富、交流品牌日渐形成四大发展趋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将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迎来精彩可期的发展愿景。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1903/t20190321_48512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