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兴水润三秦

23.09.2014  19:13
          秋雨连绵,天空阴暗,阻挡不了“碧水蓝天万里行”走基层采访团前进的脚步。从渭河两岸到秦岭山中,从繁华都市到田间地头,蓬勃发展的陕西水利吸引着采访团记者们的目光。3天时间,行程1000多公里,采访团对三市两区20多个采访点进行了专题采访。

          今夕巨变看渭河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横跨关中平原,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针对近年来上游来水锐减、水质污染加剧和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2011年陕西省按照“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治水思路,全面启动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完成投资170多亿元,建成了630公里高标准堤防和一系列硬化、绿化配套工程。渭河将成为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和最长的滨河大道。

          走近渭河西安城市段,可见宽阔的堤顶大道,两侧整齐的风景树木,以及硬化的双向四车道景观路面和防汛专用道路。河滩地和堤防护坡芳草如茵,堤外是200多米宽的河滨公园,亭台湖泊星罗棋布,随着堤防的延伸而绵延不绝。西安市渭河管理办负责人侯瑾盺告诉记者,这里的堤顶宽度达49米,可以抵御500年一遇洪水,两岸全部按照公园设计,已经被西安市确定为城市运动公园,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新去处。

          在渭河咸阳市、宝鸡市城市段,渭河整治不但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屏障,而且与渭河文化、景观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渭河整治使宝鸡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晋升为全国卫生城市。而在渭河岐山段,水草茂盛,水鸟翻飞,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昔日沙滩裸露的河滩地成了湿地公园,并成为水利风景区。几位在亭子里躲雨的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湿地公园,自己也和城里人一样,每天散步锻炼身体。

          “小农水”带来幸福生活

          16日,采访团冒雨来到眉县首善镇第五村,放眼望去全是绿色的棚架。原来,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猕猴桃基地。踏着泥泞走进园子,每一行棚架上都整齐排列着微喷灌龙头。在不远处的泵房里,管理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现代化灌溉的全过程。村支书焦峥嵘高兴地说:“现代化灌溉设施在今年大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全村平均每亩猕猴桃收入达1.5万元。”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说,在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全县共建成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区约1.02万亩,安装出水桩3524个,微喷头17.94万个,促进了猕猴桃产业发展。

          相比第五村的电子控制微喷灌,户县天桥镇胡家庄村的小农水建设成效同样让人赞叹。2012年,小农水项目扶持建成了7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赵立嵚向记者介绍,基地装备了滴灌自动化节水控制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墒情,根据墒情提前设定灌溉周期、单次灌溉时间等,喷灌系统可自动工作。

          让古城因水而美

          曾经“八水绕西安”的古城,曾一度因缺水而成为一座“水荒”城市。近年来,西安以水环境整治为龙头,提出了“八水润西安”的治理目标,全力推进城市水利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7日下午,踏着雨后初晴的阳光,采访团来到灞桥湿地公园,这里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所在地。曾经由于河道断流和违法采砂,造成这里垃圾成堆,脏乱不堪。2009年开始,西安市成立专门机构,加大投入进行水环境整治,使这里成为波光粼粼、风光秀丽的湿地公园。走在柳枝依依的林荫大道上,但见绿树掩映,绿草如织,芦苇上空飞鸟翩跹,而河边是一栋栋新修楼房,田园风景和都市生活完美融合。浐灞湿地公园也有相似的怡人风景,那里碧水环绕,蒹葭苍苍,众鸟高飞,俨然一处水的世界、鸟的天堂。游人纷纷举起相机,拍摄这美丽的风景。

          而在汉城湖的大风阁上,记者看到的是蜿蜒清澈的河流,流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脏乱不堪的景象。通过水环境整治,这里现今成为免费开放的城市休闲区,每天游人如织。

          西安市水环境治理办公室主任杨若谷说:“西安水环境整治就是要恢复水生态,实现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人水和谐,让整个城市成为因水而美的大公园。”

          记者在陕西的采访,从绵绵秋雨中开始,在蓝天白云中结束。既感受到了陕西兴水治秦的决心和信心,也看到了水利建设的丰硕成果。陕西正向水利现代化坚定迈进,一个“水润三秦、水兴三秦、水美三秦”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