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农科水韵 园林杨凌

03.08.2015  17:01
          滚滚渭河水在十多米高坚固的大堤护佑下欢畅流淌,四车道的大堤外侧满是各色的景观树木、果树和绿草……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中省媒体采访团自渭水之源沿河东行进入杨凌示范区,不禁为渭河堤的壮观而赞叹。

          “肩负着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使命的杨凌示范区,不仅依靠集成节水灌溉等多项先进技术于一身的优势,创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解‘渴’;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凌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创建‘河渠整治全覆盖、供水安全有保障、高效节水可推广、农科文化显优势、管理创新再探索、城水和谐更完美’的具有杨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实现人水和谐之梦不懈努力。”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以高效节水
          冲破粮食生产的水源束缚


          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领导管理体制,由包括水利部在内的23个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管理建设。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2万。

          杨凌区自1997年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得到了水利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09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提出“现代农业看杨凌” “输水暗管化,蔬果微灌化”的宏伟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来杨凌“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

          杨凌区利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各种项目,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3万亩。

          随着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不断发展,年节水量目前达到426.9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0提高到0.72。

          高效节水灌溉与种植结构调整双向促进,目前,区内主要种植猕猴桃、反季节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年新增产值7000元左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总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杨凌示范区,拥有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截至2015年2月份,杨凌示范区已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社4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农业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50个,累计流转土地5万多亩,占杨凌耕地面积的58.1%。高效节水农业,在这里得到了迅速推广。

          “今年计划新建、修复水利设施11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00亩。”区水利水保工作站书记周亚娟说。

          若说杨凌示范区是因“水”而生,并不为过。只不过,杨凌不去湿润的地方“找水”,而是扎根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水“较劲”,和水“较真”。

          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创41项全国高产纪录。这样的丰产粮仓不在雨水充沛的平原沃野上,而是在缺水少雨、环境脆弱的“干旱走廊”——榆林所处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在杨凌示范区的技术支持下有望成为陕西的“沙漠粮仓”。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旱作农业发展理论,提升旱区粮食增产潜力,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等省区应用推广1500多万亩,节水3.7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经济效益7.3亿多元。

          以管理创新
          探索PPP模式的杨凌实践


          长期以来,杨凌因区内没有城市地表供水水源地,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只能靠开采地下水。

          2010年,由原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北京新华水利水电投资公司、示范区管委会、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共同出资,组建了杨凌新华水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总投资2.8亿元的石头河杨凌供水工程及城市供水的经营管理。杨凌供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可满足20多万居民和驻区企业的用水需求。

          2012年5月7日,石头河水流进杨凌示范区,农科城从此不再“喊渴”。

          而以政府投资、法人出资、市场融资形式兴建这一民生供水项目,不仅是陕西省与水利部合作共建的重大成果,也是公益性项目投融资体制“PPP”模式的大胆创新与实践,为陕西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城区的饮水问题解决了,1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也刻不容缓。

          截至2015年7月,杨凌区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9处,受益村82个,受益人口10.42万人,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6%。

          “我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村委会管理本村或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另一种是由杨凌新华水务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到周边农村居民。” 杨凌示范区水务局局长任延宁说。

          农村饮水项目实施后,很多农户利用自来水安装洗浴设备,提高了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以节水优先
          破解资源瓶颈制约


          在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园里,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滋润着鲜嫩的果蔬。相比以前粗放灌溉,每亩节水三至九成。

          水,对于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稀松平常,对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却像油一样珍贵。

          杨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全区8.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 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达到93%。

          杨凌供水工程建设与供水管网改造同步推进,供水管网漏失率、漏损率有效降低,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目前,部分市政绿化灌溉使用中水,杨凌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的中水回用设施也已启动。

          在节水挖潜的同时,杨凌大力整治水环境。实施水系整治和引水工程,污水处理率达96%以上,集中整治养殖业,建设生态林,实现渭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Ш类,城区供水从地下水向地表水全面转变。

          夕阳西下,渭河缓缓流淌。“变化太大了,以前骑车带娃走一小会儿,满头满脸都是土,看不清谁是谁。现在治理好了,周围农大的男娃女娃都愿意到河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郭荣说。

          以水生态修复
          推动环境改善


          在杨凌区渭河河畔,垂钓、散步、野餐……桃红柳绿的堤岸上,大人带着孩子尽享天伦之乐。

          “过去渭河边是一片荒滩,只能看到拉沙的车、一人高的杂草和成堆的垃圾。同学们都不太敢到这里来。现在这里美得像公园。我们都把它当作学校的后花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周显说。

          “‘园林杨凌’是省委原书记赵乐际对杨凌提出的要求,对园林杨凌不仅仅是绿化,更是生态建设,要在‘水’和‘绿’上做文章,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进入杨凌就像进入了公园。”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建树对水和“园林杨凌”有着深刻的理解。

          按照部署,杨凌区以创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天雄说,2014年,已完成总投资3.97亿元的渭河杨凌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结束后,形成了南北两侧滨河绿化带与河道中部蓄水景观区的有机协调,水和绿色的相互交融,营造水清天蓝的大水面景观和环境优美的滨河景观带,形成杨凌一道靓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过去杨凌渭河的城防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农防堤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借助于渭河综合整治,渭河杨凌段河堤全部加宽加固,堤防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不止是堤防标准提高,渭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借此也全面改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任延宁说。

          对杨凌来说,渭河只是“三河两渠”综合整治中的重要一环。

          杨凌三面环水,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接界,南依渭河同周至县相望,北有 河和武功及扶风县相邻,渭惠渠、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为了实现河渠整治全覆盖的目标,杨凌区对境内渭河、漆水河、湋河、高干渠、渭惠渠进行生态修复,作为“园林杨凌”的支撑性工程,启动实施30多个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

          高干渠及渭惠渠整治是在上游来水能够充分保证灌溉需要的前提下,重点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景观带,目前完成了《渭惠渠、高干渠景观改造示范段施工图》设计并均已开工建设。

          而提起湋河,周围的群众说,以前湋河是他们见过的污染最严重的河,一到夏天把人能臭死。

          2015年4月11日,重获新生的小湋河赏花。沿着15.7公里的滨河道路,一路依山傍水,峰回路转,山随水势,水借山形,两者相得益彰。湿地公园的两条路彰显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一条是平坦开阔的行车道,供人们驾车徜徉山水之间,尽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自然美景;一条是丛林掩映中19公里的休闲栈道,让游人灵与肉在这方天水相契的地方,完美融合。

          在外地人眼里,杨凌这座小城其实是个“大公园”。初春繁花似锦,盛夏绿意盎然,金秋硕果累累,冬日新雪迎春,杨凌以旖旎的田园风光成为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回眸。四千年前,最早种植稷和麦的后稷就是在杨凌开启了农耕文明序幕。四千年后,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在杨凌薪火传承,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更是在这里扬帆起航。” 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