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陕西白河: 生态流域如画

13.03.2015  16:30
          秋冬时节,枫叶染红了山坡,茶树催绿了田野,彤红的柿子挂满树枝,橙黄的木瓜压弯枝条。核桃园、板栗园、橘子园,产业连片,果实累累。白河县裴家河水保小流域天宝生态示范园迎来又一个丰收景象。

        综合治理,保护水源。陕西省白河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以修田造地、植树造林、发展产业园为重点的生态小流域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的成功之路。
决战荒山烂石滩
            50多万亩耕地分成30多万块,145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分布着760余条河流沟溪,这就是白河县21万人的生存现状。“地无百亩平”,山高坡陡,水土不保,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面临恶劣环境,白河人别无选择,兴修石坎水平梯田,大力发展水保生态林和经济林,点连线线连片,连片治理,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出整套的治理模式。

          层层梯田似画卷。23万亩等高梯田,22.6万亩树林, 治理水土流失910平方公里,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背后是几代人的奋斗牺牲。凭着几十年坚持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白河人在荒山烂石滩上创造着奇迹。

          厚子河流域陈庄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早期因开矿造成河水污染,河滩两岸寸草不生。几十年来,当地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生态治理,把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了层层水平地,建成坡改梯401亩,退耕还经济林870亩,建生态林1028亩,荒山造生态林916亩,生态修复面积2395亩,治理程度达100%,村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同乡亲们一起背石块儿上山,在坡地上砌成一层一层的梯田,肩膀磨破了几层皮,看到现在的变化真值了。”当地一位老农感慨地说。

          为了生存,为了富裕,更是为了水源保护,白河人民没有停止过生态修复的步伐。
  穷山沟变美丽小流域
            白河县以河著名,其实沟道居多,1450平方公里面积上布满700余条大小河流沟溪,沟道面积占全县面积七成以上,这是白河人最主要的生存空间。

          集中进行沟道治理无异是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

          春天时节,顺着冷水河流域,我们在蔓营村看到,碧绿鲜艳的莲藕荷花、清泉涌流的田间水渠、青藤织成的走廊通道、郁郁葱葱的油菜麦苗、玲珑整洁的砖瓦楼房,好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沟道治理,让一个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的文明村。

          白河县针对地貌特点,长期致力于以沟道治理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将河堤、田间道路、排洪沟建设作为重点,配套实施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小型水利工程,连片修建水浇地,集中培育风景林,合理整合沟道资源,实行全方位综合治理。

          “沟道治理能更好控制水土流失,更好服务群众,我们有信心在小沟里做出大文章。”县水保站站长王定学长期埋头沟道治理一线。

          多年来,白河县连续治理沟道治理40条,治理沟道水土流失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坚持以沟道治理促进坡改梯连片治理,促进了全县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全县防治水土流失、泥沙不出沟起到了最后一道屏障作用,成为中后高山水保综合治理典范。
  社会参与让流域治理两条腿走路
            数百亩连片治理水平梯地在山坡上铺展,层层等高石坎,条条田间公路,水渠纵横交错,油菜麦苗郁郁葱葱。眼前是一片由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的水保清洁小流域样板工程。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保工程,解决治理资金不足矛盾,实现小县能办大水利的目标,这是白河县水利改革创新的成果。

          天宝村位于白河县后高山,2010年被列入水保生态修复项目区。对于一个除了荒坡就是秃山,没有像样土地,没有稳定水源,天干缺水,下雨成灾,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度日子的地方,实施综合治理面临重重困难。在政府和水利部门鼓励支持下,白河县兴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仓上镇天宝村生态示范园建设。三年累计投资过亿元,流转土地6000亩,按照山、水、田、林、路和渠系工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突出实施坡改梯、蓄水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疏溪固堤、坡耕地造经济林、荒山造水保林、生态修复和疏林补植的建设。如今,天宝村变成了地连片、林成荫、水配套、园优美的美丽乡村。

          “水保建设要发展,既要依靠国家投资,也要吸纳民间资本,实现两条腿走路。”白河县水利局局长石前义对社会投资小流域治理信心十足。

          白河县围绕生态小流域治理转型发展起来的1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治理大户以及数十个个体专业施工队,在水土流失治理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个精品水保生态工程展示着社会力量的风采。
  生态流域是永不生锈的金饭碗
            石坎坎金弯弯是白河县过去成就,16万亩石坎水平梯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可水土流失依然不能根除。实践证明,综合治理小流域,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这才是永不生锈的金饭碗。白河人矢志不渝坚持生态小流域治理得到了回报。

          卡子镇陈庄村小流域治理,近200亩的二荒地变成了连片整齐的坡改梯,地坎间修建了蓄水池和引水渠道,田间公路及水利配套设施健全,村支书韩吉强牵头联户建成了茶园产业。“生活了大半辈子,穷了几十年,还是靠水保建设让这里彻底变了样,穷日子总算熬到头了。”看着长势旺盛的茶苗,韩支书说。

          走进石梯村移民新村,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坚固的防洪堤,美丽的观景桥,绿树掩映的街道,构成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画卷。一个累遭山洪灾害的山村变成了安全美丽的生态新村。村主任郝秀山称赞道:“生态改善让村民有了幸福的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态修复产生循环效益,水保项目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蚕桑、木瓜、茶叶、核桃、板栗等绿色产业发展,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结合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扶贫生态移民,流域治理项目区共有3万多群众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迁到生态新村安置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路相通、水相连,林成荫、地连片,生态流域美如画。白河人用勤劳和智慧把生态流域打造成了永不生锈的金饭碗,白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