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号打造国际合作平台 为海上新丝路推波助澜

13.04.2015  10:41

      中新社青岛4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把中国“科学”号打造为国际合作平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推波助澜。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中国首艘满足特种多用途、采用吊舱综合电力推进且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海洋考察船。自2013年1月试运行以来,累计航程近7万海里。

      孙松介绍,“科学”号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首次开展南海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首次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环境进行取样分析,首次大规模在西热带太平洋海域开展大型潜标的集中布放,首次对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开展深海多学科综合调查。

      目前“科学”号停泊在青岛母港休整,即将投入正式运行,下一次出航将跨越赤道,在西太平洋设立长期观测点。

      “我们即将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开展实质性合作,改进‘科学’号的设备和技术。”孙松说,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则在海洋观测方面继续保持合作。

      《自然》杂志在评述“科学”号及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时提及“郑和下西洋”。孙松对此表示,“科学”号采取“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希望由此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

      “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就对中国的水产养殖和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特别感兴趣。”孙松说,中科院海洋所还拟招收印度、巴基斯坦、斐济等国家的留学生,“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为全世界认识海洋作出应有的贡献”。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