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乐享文化大餐 ——咸阳市文化艺术节纪实

16.10.2015  17:47

    西部网讯(通讯员 刘涛 樊琼)这是人民的节日——从5月23日起,到10月15日闭幕,以“繁荣文化艺术 培育文明风尚”为主题、历时半年的咸阳文化艺术节,从城市到农村,从礼堂到庭院,在咸阳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艺术的盛会——20项赛事,上百场文艺演出、展示、展览,6000余人次的参赛人员,一幕幕活力激荡的场景,呈现出一场规模空前的艺术盛宴。

    这是文化的大餐——10万多人次观众的热情参与,上千个节目的精彩展示,不仅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且让文明的蕙风吹拂咸阳大地。

     从剧院广场到乡村社区,舞台的主人是广大群众

     艺术展现魅力,文化与文明同伴

    咸阳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咸阳人民,孕育创作出彪炳史册、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和文化精品。

    一直以来,咸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全市文化文艺事业呈现出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大批戏剧、音乐、舞蹈、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在全省、全国屡获大奖。

    第十一届全国文化艺术节明年将在我省举办,作为分会场的咸阳,谋早动快,先行热身,举办艺术节,使之既集中展示全市文化艺术成果,又成为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大举措。

    5月中旬,经过15个部门、13个县市区的严密组织、紧密配合,以“繁荣文化艺术、培育文明风尚”为主题,设置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美术、摄影等20项重点赛事的艺术节,在咸阳市区和13个县市区拉开大幕。

    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公开,大赛建立评委库,每场次评审进行随机抽取,并邀请省上3至4名专家学者参与评审,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公布成绩。

    科学的赛制、公平的规则,使艺术节一开始就成为群众的舞台,群众成为了舞台的真正主人。

    “翰墨古都•书韵咸阳”书法大赛从7月初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共征集到参赛作品773幅。“影像世界•魅力咸阳”摄影大赛历时三个月,先后征集优秀摄影作品1801幅(组)。 “丹青溢彩•大美咸阳”美术大赛更是收到全市各县区美术爱好者投稿作品1157幅。

    这些满怀激情的参赛者,通过他们的丹青镜头,展示美丽的咸阳,讴歌美好的生活,描绘美好的未来。

    一个月间,“中国梦• 咸阳情”诗词楹联共收到来自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北京、广东等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1376首(副)来稿。“放歌青春• 绽放梦想”青年歌手大赛上,来自十三个县市区的3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引领风尚•舞动咸阳”舞蹈大赛共有近340支队伍、2000余名参赛人员参加比赛。

    文化艺术的20项赛事中,有专业的艺术家,也有业余的爱好者,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7岁的孩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怀着相同的喜悦,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在“青春飞扬• 舞动时尚”国标舞大赛决赛赛场上, 68岁的王宁成为年纪最大的选手,而他带领的舞蹈队,平均年龄在五十多岁。“尽管我们年龄大,为准备比赛付出很多,但参加艺术节是我们今年最浪漫、最幸福的事。

    好雨知时节。办在群众心坎上的艺术节,成为群众的欢乐节日。赛场内,无论老少,纷纷登台参与,赛场外,老百姓热情观战,掌声连连。

    9月初,礼泉大剧院里连续两天座无虚席,“秦声秦韵•魅力咸阳”秦腔大赛在此举行。特地从乾县赶来看比赛的巨大爷意犹未尽:“来自全市的高手献唱,让我大饱眼福、过足戏瘾。

    9月1日,“创意舞台•群星风采”咸阳市群文创作大赛决赛,现场观看演出的永寿县监军中学教师王文斌感慨不已:“多给平民艺术家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多让群众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与此同时,8月份开始,为期一个月文化惠民月也穿插进行,秦腔《白居易》、戏剧《丹青泪》、交响乐专场演出、民族乐器表演专场晚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我和中华古籍”优秀摄影图片展,接连不断地走进百姓的精神生活。

    一台台文艺节目,犹如星星之火,点燃群众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一次次特色活动,犹如铿锵鼓点,激发大家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