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刘永生获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

03.12.2014  00:11

    新华网陕西频道12月2日电(薛寒 孙红旗)近日,陕西省卫生计生委授予乡村医生刘永生“白求恩精神奖”,并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向刘永生同志学习活动。

    刘永生,男,1959年5月生,中共党员,是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医生。

    刘永生1976年高中毕业即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取得赤脚医生证书后从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刘永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至今,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默默无闻地干了38年。

    38年来,刘永生情系乡亲,用仁心仁术治疗、帮助和安慰每一位患者,守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里的120”。

    38年里,刘永生对患者,不论贫穷富有、无论老弱病残,一视同仁,精心诊治。他累计接诊患者9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为群众垫支医疗费用达数万元,为患者免收的治疗费不计其数,被乡亲们称为“健康的守护神”。

    陕西省卫计委指出,刘永生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用高尚的医德和娴熟的医技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陕西省卫计委要求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计生专业机构,迅速掀起学习刘永生同志的热潮,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卫计委要求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刘永生同志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刘永生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学习刘永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情操;学习刘永生淡泊名利、扎根基层的精神追求。

     附:刘永生同志先进事迹

    刘永生,男,1959年5月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村医。他从1976年开始在乡村行医至今的38年里,先后接诊病人9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为守护群众的健康和家庭幸福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1月被省卫生厅评为“省级优秀乡村医生”,2014年2月被渭南市文明委评为首届“最美渭南人”,2014年 7月被渭南市委评为“扶贫济困优秀党员”。

     扎根农村,立志从医,用己所长感恩回馈四方乡亲

    比共和国小10岁的刘永生,出生时,正好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就像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一样,他也经受了生活的苦难。小时候,家中兄弟姐妹7个,生活特别困难,经常是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他家最困难时,亲戚和乡亲们,这家一小袋玉米面,那家一碗麦面,一家人才得以活命,乡亲们一点一滴的帮助,让他铭心刻骨。

    1982年新年到来之际,刘永生要成家了。可结婚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看到他家的这种窘境,乡亲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才让他建了一个小家。所有这些,让经历了磨砺的刘永生从小就强烈地感受到乡亲们给予的温暖,让他和乡亲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从心底打上了乐于助人的烙印。

    刘永生上高一的那年母亲生病,他陪母亲去2公里外的上汾井村,老中医开的几副药一服便好了。当时,老中医知道他家穷,仅仅收了一点成本费。母亲感叹地说:“永生啊,你永远要记住乡亲们的恩泽,以后学个手艺多帮助穷苦人!”这句话,刘永生默默地记在心里。联想到老中医用的几味草药,他经常在村子周围的地里都能看到,竟然能治病,他暗暗下了要学医的念头。从此,他就到处设法找医学书籍看,第一本医学书是《中医入门三字经》,过了40年了,现在还记得,其中的“学中医,并不难,思想红,志更坚”给了他无穷的信心。

    上高二那年,他被村里推荐到港口医院劳动见习了35天。在医院里,刘永生很快学习掌握了打针、急救等基本知识。在此期间,有一名中医大夫看他好学,便拿出《实用中医药学》指导他学习。永生一有空就站到他旁边,看他如何给病人望、闻、问、切,诊断病情。对书里的草药插图,刘永生很好奇。原来在自己身边到处生长的“蒲公英”能消炎,“地锦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就这样,凭着自己勤学好问学到了不少土方验方。他二嫂60多岁的父亲肚子胀,吃不下饭,没精神,永生诊断后照着书上的方子,开了一副药。奇妙的是,老人共服了两剂,三天后就好了。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给人看病用药,当时兴奋极了。

    后来,这件事就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有个感冒发烧,都来找他看病。他一用药,还都有效果。这无形中给他增添当医生的勇气和信心。那时,有一部电影《红雨》在他们村上放映。主人公红雨16岁就被培养当赤脚医生,她身背红药箱,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给老百姓看病。电影的歌词里唱到“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红雨不仅给他树立了榜样,也再一次坚定了他当医生的决心。

    1976年村上医疗站缺人,村上就推荐永生当了一名乡村赤脚医生。这年春季,当地麻疹病流行,很多小孩发烧、出疹子。他用板蓝根、鱼腥草、柴胡、金银花等熬成汤,给娃娃们喝,救治了不少正在上学的学生。也正是从这年开始,为了感恩众乡亲,解除乡亲们的疾患,刘永生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从未停歇。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在实践中学,在书本上学,在失败中学,向专家学,向老百姓学。”这是刘永生38年来的学习经历和体会。

    刚开始学医时,只要谁身体不舒服,他就去看望,还亲自跟到医院,看大医院的大夫如何诊治,有不清楚的就向人家请教。有的乡亲从外地看病回来,他就会跑到人家家里,问大医院是怎么治疗和用药,让人家把治疗方案抄给他学习。多年后病人都忘记了,可他还记得很清楚。

    刘永生孜孜不倦的看书学习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平时或者晚上,他总是抱着医学书看个不停,多年来,仅学习笔记就记了70多本。刘永生对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举办的特色医疗技术培训,从不错过一次学习的机会。像“火针疗法”是他在山东济南参加培训班时学的;“走罐疗法”是他在河南郑州骨科医院举办的培训班上学的;还有“刺血疗法”、“透皮疗法”等等。38年来,他自费参加各种专业特色培训达20多次。

    对民间的土法治疗,刘永生也虚心学习,并发扬光大。听村上一位大姐说,以前她爱人肚子疼时没法子,她就用绳子把爱人胳膊一勒,用绣花针放一点血就能好转。这是刘永生第一次听说的刺血疗法。为了学好这门技术,他专程跑到郑州参加了专家举办的培训班,至今,这门独特的技术已使好多急性腰扭伤患者得到医治。

    在实际生活中,群众需要什么,刘永生就学什么。1983年,邻村一位刚过门的新媳妇,因家庭矛盾喝农药,当时下着大雨,刘永生和其他三人拉着架子车,踏着泥泞的路面,送往港口医院抢救。遇到潼河涨水,水深齐腰,他们把车和人一起抬了过去。在医院,大夫给病人洗了胃,然后输液,不久就出院回家了。当时刘永生就想,要是自己会这门技术就不用这么费时费神了。为此,他到县医院学习了一个月,通过老师的传帮带,他很快熟练掌握了洗胃这项技术。

    1978年,村上有个一岁半的小孩,左胳膊意外脱臼来找他,结果复位不得要领没有成功。不得已,他和家长赶紧将孩子送到县医院,只见大夫用一只手握住孩子的手腕部,另一支手的拇指压住肘关节,轻轻一推就复位了。这件事深深刺激了他,使他认识到当医生光凭勇气和热情还不行,还需要有真本领。于是,他又到县医院骨科学习,直到把这门技术学会为止。

    在他从医的几十年里,通过自学和见习,先后了解和掌握了针灸、拔罐、走罐、火针、按摩、艾灸,以及刺血疗法、敲击疗法、松筋疗法、透皮疗法,学会了洗胃、急性外伤处理、导尿技术和骨科的基本常规检查,肩锁关节脱位的检查和复位,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治疗等技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随着刘永生掌握的医疗知识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得到病人和乡亲们的认可。尽管他名气越来越大,但只要群众有病叫他,他都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骑着车子出诊,久而久之,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亲切地把他称为“东塬上的120”。

     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以博大的胸怀赢得群众的爱戴

    今年83岁高龄的杨家庄村民杨志学老人,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左心衰,时刻折磨着他。在一次刘永生给老人换药时,老人就把自己“一走了之”的想法告诉他,刘永生听后说:“叔,你记着,从今天起,你的医药费我全免,给你看病是医生的责任。从今天起,我既是医生,也是你的儿子。现在,儿子给父亲尽孝道,是应该的。” 在刘永生的帮助下,老人坚持和病魔做着搏斗。

    在荒移村有一对父子,父亲党志平,患多种疾病。儿子党红喜,是个脑肿瘤患者。6年前,党志平到西安一家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侧脚趾坏死,主治大夫说要做截肢手术,当时就把他吓懵了。以前他曾经患过脑梗,本来左腿就行动不方便,要是右腿截肢,以后该怎么生活呀!抱着一丝希望他回家找刘永生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不但把他的病看好了,而且一分钱没花。2012年,党红喜在西安一家医院被确诊为脑瘤并发梗阻性脑积水,由于瘤子压迫,眼睛近乎失明,没有钱,就回到家让刘医生看。每次病犯的时候,疼痛难忍,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刘永生得知他的想法后说:“瞎想啥呢?你以为你走了,你爸的身体就好了,你娃上学就不掏钱了?你想让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一天刘大夫去了他家3次,鼓励他战胜病痛,直到他想通了,晚上12点多才离开。

    作为医生,刘永生对病人时时处处充满关怀和爱护,对治疗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他心中,还有更大的爱,那就是想着要让乡亲们的日子都红火起来。

    1995年,村民张海灵替人担保借了9000元的高利贷。结果借款人没有按时还贷,后又因故还不了,三年时间,9000元滚成了30000元。债主找到他逼着还钱,无路可走的他,来到黄河边想一死了之,被人劝回后不吃不喝在炕上躺了五天。刘永生得知情况后,一边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找亲朋好友到处借钱,替他先还了债,鼓励他勇敢站起来好好生活。张海灵在刘永生的帮助下,开始做小生意,几年下来不但还清了欠账,还有了一小笔存款。

    在荒移村,有两层楼房的人家屈指可数,谢双喜就是其中之一。谢家楼上楼下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日子过得很美满。可谁知,29年前这一家过得一贫如洗。那年冬天,谢双喜弟兄三个自制炮竹爆炸,导致老大残废了一只手,老三双目失明,老二双喜是唯一没有受伤的。一时间兄弟三个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看着这一家人,刘永生急在心里,他先给老大看病,后又带着老三到西安、郑州治眼睛,看病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掏的。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正常的生活来源,刘永生开始帮他们承包果园、滩地改善生活。1991年,刘永生保媒给谢双喜介绍对象,可姑娘们了解他家的情况后,没一个人同意。后来好不容易又介绍到一个,谁知姑娘到谢家一看,没一间像样的房子,死活不愿意。着急的刘永生情急之下就把自家的房子让给谢双喜成家用。谢双喜成家后,刘永生想着让他们尽快富起来,掏钱给谢双喜买了一辆农运车搞运输。然而,好运并没有眷顾刘永生和谢双喜。1992年的农历三月,谢双喜开着农运车到县城办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刘永生父亲便捎他回去,谁知在半路上出了车祸,刘永生的父亲当场去世。随后,刘永生的家人把谢双喜告上了法院。刘永生知道这个消息后经过几天几夜思想斗争,跪在家人面前声泪俱下哭求着说:“爸已经不在了,可‘娃’还小,他也不是故意的,饶了他吧。如果打官司,会把娃一辈子给毁了,谢家一大家子就全完了!”。

    这,就是刘永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永远为患者、为乡亲们创造生的希望!

     热爱事业,尽心尽职,努力做群众健康与利益的守护者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后,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刘永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宣传到群众心坎上,那就是他最大的失职。为此,他一边走村入户给群众看病,一边给村民们苦口婆心地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并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引导大家接受好政策。

    在江苏无锡打工的荒移村村民张海峰因病到当地医院治疗,一直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打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刘永生。刘永生说:“你已经参加了合作医疗,回到家里治疗费用还能报销”。张海峰从外地回到潼关,住了十多天的院,累计花费三千多元,事后他到县合疗办报销了三分之二的费用。荒移村附近的上汾井、下汾井、杨家庄、寺角营等村子的群众也在刘永生的劝说之下参合率达到90%以上。现在村子里的人们高兴地说:“活了一辈子,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多亏永生给我们讲得明白啊!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刘永生在努力做好农村水饮安全、疾病预防的同时,还注重向村民们宣传一些健康科普小常识。比如糖尿病要注意饮食,高血脂要少吃肉、多锻炼,颈椎病不要过度劳累,平时生活多吃水果和蔬菜等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他还为全村1500多人建立了电子及纸质健康档案,村里群众谁常患什么病,哪个人身体有什么问题,育龄妇女的筛查、复检,慢性病患者的服务和管理,传染病的预防等村级公共卫生项目他都做得有条不紊。就连附近乡村的一些老病号,他也能够准确地记下每个人的病情,并经常利用出诊的间隙进行回访。对很多老年人的健康回访周期坚持了二三十年,都是刘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刘永生从医38年来,为了照顾乡亲们,他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别人,一家人却寄宿在村学校里。为了给群众治病,从医至今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达数万元,但他从未向任何一个人去要过账。村里的乡亲们说:“这样的好医生,现在是打灯笼都难找啊!”。

    刘永生常说,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我的心和患者息息相通,我看病的秘方就是以心换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我一定要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好务,服务一辈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