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招聘存年龄歧视现象

20.05.2015  12:28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第一次深刻认知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让人遗憾甚至嫌弃的年龄,是听说一个比我大3岁的女生,投简历给某互联网保险平台,结果被对方告知“你的年龄稍大”,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

  她85,我88。怎么算,四舍五入我跟她一样,30岁这一档。

  三十而立,不应该不立。

  于是,我尝试着心平静气来帮我俩说说话。不敢说代表80后,毕竟我不是芮成钢,哪敢轻易代表一个庞大的群体。

  首先这并不是孤例,有另一个86年女生在面试某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部后,被私下告知“超龄”。需要声明的是,这两个女生都已经结婚生子,并不存在一贯的女性婚育期考虑。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所知道的就有深圳某知名移动端商业模式孵化器、某几个网贷(P2P)等所谓“互联网+”企业,都把年龄划入了招聘的考虑。

  明文不做规定,年龄歧视却始终隐性存在。

  如果我就“哪些90后不可以的我们80后可以”来论证,那么这篇东西就成了两个群体的对峙;如果我用“你百度一下XX公司的高管,他们都是80后”来论证,那么这篇文章就沦为了一篇鸡汤;如果我用“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劳动权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章节”来论证,那么它只是一篇机械的维权声讨。

  哪怕这三点都成立。

  我想回到最初的点——

  Hey!高管,你们是基于怎么样的情况,做出了一个并不是太经得起推敲的决策。

  你不安。你不知道哪一家主营业务与你不相关但用户基数够庞大的平台,哪一天做起了跟你一样的事,或把渠道开放给你的同行,就把你给干趴下了。你看过天弘基金因为余额宝咸鱼翻身,打车软件碾压了广播电台,Uber居然分流了陌陌的用户,你更加害怕互联网风口下,新宠横生的新业态。

  所以你要找那些所谓思维够开放的、未受约束的小清新,你视他们为秘密武器,幻想着他们的不拘一格能为你们同质化的、老龄化的产品注入第二春。

  这些刚出校门的小鲜肉,确实在文案策划、产品包装、活动创意上有所擅长,你惊叹于他们脑壳里蹿出的噱头,并自动将他们在前台产品营销岗位上的优势扩大,拍拍桌子宣布你的产品设计、中后台运维,甚至风险合规都是时候起用90后了。

  你呀你,你自己带领部下打下的江山,都不自信,非认为出奇才能制胜。

  允许我以我浅薄的智商来提醒下你:纯互联网应用与“互联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大致分为电商、社交、通讯、娱乐、智能硬件,功能性比较明确,别说90后了,00后都在活了10多年后积累了洞见。

  而对于后者,“互联网+”跟着的那个名词,才是重点——比如已经被讨论得泛滥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从浅到深意味着去中介化的产品渠道、高效服务的实时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生产组织方式的市场化重构,而金融才是行业本身。

  这些敬畏多过放肆、戒律大过创意的领域,需要多少时间积累专业素养,我想就不用我啰嗦了。

  听说好几家P2P都设置了一定潜规则,除了个别优异的80后,普招90后。恐怖的是,不仅仅是市场岗,有的甚至是风控团队。

  天啊,你们从来不安分于做一个信息中介,而要做一个信用中介;然后你们把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租赁、典当资产包等各种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出表产品放在平台上,这也使得应收账款造假、重复质押骗贷、承兑汇票造假等非标资产坏贷频出。对于风控这么重要的部门,即使只是一个零部件,也应该具备剔除虚假信息和运营成本以后,对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等关键因素分析的能力。

  有点拗口是吧。核心观点就是,既然你们已经有了向资产管理发展的野心,那么在任何部门都应该起用相应有能力的人。而合适的人选,我不认为应该排除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