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咸阳提速咸阳生活

07.08.2015  10:42
 

  互联网+”发展战略提出后,咸阳市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问题为导向,在监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创新,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用“制度+技术”更好巩固简政放权成果,更快释放改革红利,更好提供惠民服务。

  针对群众办事难、审批监管乱的顽疾,咸阳市整合部门前台服务,建设网上政府“一站通”工程,将面向群众和企业服务的事项全部推送到互联网上和移动终端上办理,变人跑为系统跑、数据跑,试运行半年,累计办件79051件,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及审批事项的流程再造,程序简化,过程可控,成效监督。各部门能在网上提交办结的事项一律通过网上办理,不具备条件在网上办结的要向群众全面、详细地公开办事依据、办事流程、表格下载、收费标准、联系人信息和办结时限等内容。在全市镇办和部分社区建设网上办件综合服务工作站,方便群众就地提交办理诉求;在市县两级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消除寻租行为,推动行政权力阳光化。

  针对发卡泛滥群众使用不便、惠民补贴跑冒滴漏时有发生的问题,咸阳市建设惠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在网上建立用卡共享和资金清算公示平台,为市民提供统一、方便、快捷的查询和结算服务,整合粮补、低保、医保等34项79.3亿元的惠民补贴资金进系统,让群众通过一张卡查询、领取惠民资金。同时开通公交出行、水电暖缴费、行政收费等公共服务项目用卡,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也成为群众就诊报销的健康卡,通过市、县、镇、村四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完成病历共享、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医保报销监管、大处方核查等功能,实现卫生医疗精细化管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针对基层监管和服务力量薄弱,上面千条线底下无人穿的局面,咸阳市建设覆盖安全生产、食药监、应急、综治维稳、社区服务等事务为一体的社会治理“一格通”工程。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定格、定人、定责”等方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形成了不同系统对接后台,一套系统对下管理、一个出口对外服务,促进市县镇三级12个行业部门的业务监管和服务在网格落地、在网上服务,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促进基层政府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人本化。

  针对部门热线电话庞杂无人监管,信息时代不会上网的群体难以触网的状况,咸阳市建设便民服务“一号通”工程。整合全市各类公共服务热线为12345“一号通”,实行“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工作机制,受理并处置群众诉求、查询、非紧急救助事项,开通以来受理电话19.72万个,办结率达到97.2%,“有事找政府,请拨12345”,成为信息时代无法上网的“弱势群体”触网的直通车。

  针对各个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烟囱林立,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数据共享难,我市建设基础资源共享工程。搭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开通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构建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汇聚来自各行业的政务、经济、人口、空间以及其它门类的专业数据,通过“交换加沉淀”促进共享。采用统一标准,使数据按照一定业务规则成为可复用的信息资源服务,打通“信息孤岛”,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综合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仅今年上半年运用大数据管税一项,就实现增收4.47亿元。开通视频监控数据共享系统,整合治安、交警、应急、城管、水利等领域1.17万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分权限共享使用。开通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建设1:500分辨率的矢量图、影像图、2.5维图和部门区域三维图的GIS空间地理信息共享系统,为各部门提供精准的GIS支持。

  随着“互联网+政务”各项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咸阳市将全面实现“网上办事、随时提交,网络问政、电子监察,一卡在手、全市通用,网上挂号、实时报销,公众场合、免费上网,基层管理、一网打尽”,进一步转变落后的服务方式,整合分散的服务资源,架起便捷的服务管道,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案头电脑、掌中手机,让“互联网+政务”真正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走进群众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