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创设三大载体实现五维均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24.10.2016  17:32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和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市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6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39所,其中义务教育段691所,在校学生29.7万人,专任教师2.5万人。             近年来,该市以“建设教育强市,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基本形成城乡协调、一体发展、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发展格局,多项工作在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次。该市在全国率先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率先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教师团队交流、中小学德育行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交流经验。目前,该市所有县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验收。该市的主要做法和举措是:
坚守一个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
              优质均衡事关教育成败。目前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扩张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学的好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寄予最大期望的问题。从宏观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客观差异,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包括人口在内的生产要素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城镇成为优质资源、优秀人才的集聚洼地,由此带来区域、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从微观来说,校际之间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基础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各种因素叠加,造成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加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择校热、大班额等痼疾治而不愈。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息息相关,是地方政府的优先发展工程。近年来,该市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职责,按照“政府主导、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一体发展”的思路,坚持一手抓均衡,一手抓质量,努力抬高教育基底,有效缩小校际差距,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想方设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

太白县山区孩子奔向幸福未来   创设三大载体:让优质资源有序普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削峰填谷,也不能拔苗助长,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既抓外延,也抓内涵,才能步步攀高、久久为功。为此,该市创设了“两行动,一创建”三大载体:             一是普优行动。 针对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性与群众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创新启动“优质教育普及行动”,包括标准化校建、名校孵化、校长教师交流、师训创新、教育信息化和“高效课堂”推进等六项工程,全方位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量质并进。以标准化校建工程为抓手,全力缩小城乡办学硬件差距;以教育信息化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有效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以名校孵化、校长教师交流和师训创新工程为抓手,在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校本研修及教师培训等方面搭建“立交桥”。普优行动实施三年来,使县域内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打通”,有效改变了城乡二元、资源独占、旱涝不均、封闭发展的窘境,下活“一盘棋”,打好“组合拳”,让名校、优校担起结对帮扶的责任,让联盟学校持久补血、捆绑发展、加快跟进、补短对齐、追赶超越。今年又启动实施“宝鸡市城乡教育联盟”,首批组建4个县区联盟,由城四区结对帮扶四个山区县,探索出了一条跨县区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宝鸡市在眉县青化中学召开“促内涵,提质量”现场会

            二是德育行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启动“德润宝鸡·书香陈仓”中小学德育行动,以“书香养德”读书励志、“真情润德”感恩回报、“仪式育德”庄重教育、“行动立德”志愿服务、“课堂蕴德”德育提升、“携手弘德”家校育人六大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发《美丽宝鸡》地方课程,广泛开展中小学感恩周、读书月、合唱节、社团活动、角色体验、研学旅行等活动,着力打造“小、实、近、亲”的德育特色,教育部、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光明日报》等中省媒体追踪报道。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联合民政、关工委、妇联、团委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好家长·好家风”家庭教育绿荫计划,通过每月举办一期“宝鸡市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每天在“宝鸡市家庭教育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在每一所学校建立家长义工队伍、共享家庭教育社会资源等方式,把德育进一步拓展到每一个家庭。鲜明、持久而广泛的德育行动,为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健全人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宝鸡高新一小国学堂在活动

            三是教育创强。 实施“教育创强工程”,把国家、省、市“三级四类”教育创建项目进行整合,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必选项”,以省“双高双普”县为“前置项”,以省教育强县为“升级项”,率先启动“宝鸡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区别城市、川塬和山区,合理设定创建时间,板块式、梯次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每项创建给予80-200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县委、县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同步考核,市财政每年用于创强奖补资金超过1000万元,极大调动了县区抓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县县有目标,年年上台阶”的争创格局。今年,该市政府将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双高双普”县两个全覆盖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目前第一个“全覆盖”已经实现,第二个已经完成过程督导和回访督导,整改任务基本完成,将在年底前接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正式评估验收。   实现五维均衡: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该市各县区把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作为控制性基准,坚持保底线、补短板、提质量、促内涵,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公平”。             一是办学条件均衡 。编制《宝鸡市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为城区义务教育扩容留足空间。“十二五”期间,撤并中小学604所,新建中小学34所、改扩建635所,建成寄宿制学校310所。通过实施新课程新配置、阳光健体设施保障和书香校园建设三大教育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装备全面更新。累计投入56.9亿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生活设施改造、体育运动场和教师周转宿舍改造项目2738 个,彻底消除砖土木校舍,实现安全供暖全覆盖。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普及电子白板,中心校以上消灭“土操场”,功能部室和教学装备全面升级。按照“净化先行、绿化为主、亮化增色、文化提质”的思路,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工程,“一校一品”成为靓丽风景。             二是师资配置均衡。 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和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浸入式、菜单式培训让12万人次从中获益。加强薄弱学科师资建设,构建起4320 人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三级三类”骨干体系。采取“三级管理、双向交流、城乡互动、团队接力”的新模式,由城区学校副职或中层领导带队,精选3至5名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住校工作,带动联盟学校从理念到管理、从教研到质量全方位提升。由受援学校组建团队对岗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年共交流教师4517名,其中骨干教师占30%以上,有效解决了好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实践证明,团队式交流突破了单兵支教的局限,有效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师资薄弱、课改缓慢、管理落后的局面。同时,采取发放补贴、优先晋职、荣誉奖励等政策机制,落实特岗计划和乡村教师待遇,引导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有序推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三是教学质量均衡。 近年来,该市在全市中小学大力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顶层设计、系统联动、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行动策略,五年累计列支资金53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星级校创建,目前全市实验校达673所,占中小学总数的71%,6个县实现了整县推进。去年11月,首届西北地区课堂博览会在该市召开,全国各地1600余名教育专家和教师齐聚宝鸡,共度宝鸡课改时间。不断探索和推进名校孵化工作,按照“以强济弱,共享共进”的思路,促进优质校与薄弱校深度融合、捆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经过几年实践,该市各县区突破了联盟学校定期互访、观摩听课的单一模式,逐渐形成资源共享、师生共育、课题共研、文化共建、质量共进的新生态。             四是就学机会均衡。 针对择校热、大班额等普遍问题,该市严格落实教育部“小升初”工作意见,坚持“两为主”原则,要求县区采取随机派位、设立分校、校际联盟和学区化办学等方式,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各县区均核定了辖区学校划片范围,出台了招生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升学流程和办理程序,并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做到了公开透明、便利民生、全覆盖、无盲点,有效净化了办学环境和招生秩序。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障儿童的就学保障,确保平等入学、就学、升学。连续六年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严格禁止跨县区招生,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定向投放到薄弱初中的比例提高到50%,积极化解初中择校问题。             五是 学生资助均衡。该市率先在全省实施“蛋奶工程”,2012年与中省“营养计划”并轨,2014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全市受惠学生16.5万人。实现各项教育资助政策无缝隙、全覆盖,年均发放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各类助学金、免学费等资金3亿多元,惠及学生90多万人次。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办学条件国内领先的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市目前有特教学校6所,切实保障了残障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

凤县在全市率先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凸现四个特点:开创均衡提升新局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协同。该市在推进过程中,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化、本土化、创新化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宝鸡特色。             一是市县政府全程主导。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面对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市政府始终担当有责,从战略层面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机制革新,创设灵活、有效、可操作的工作载体,发挥项目、资金、考核、督导的导向功能,努力调动市级部门和县区政府的积极性,使各种资源向义务教育、特别是薄弱地区和学校流动,做到让教育先进县区有动力、中等地区有压力、后进地区有希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动态均衡,形成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波浪式”进阶态势。             二是教育系统全员行动。 在这场均衡发展攻坚战中,该市教育系统始终担当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在教育管理、师资配置、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安全保障、质量监测、督导评估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中小学德育和优质资源普及方面,搭台唱戏,开渠改水,借势发力,促进了资源流动和要素均衡,极大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教育办的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近几年省统计局组织的民意调查中,该市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由2010年的84%上升到91.16%,“两代表一委员”满意度达到96.67%,呈连年上升态势。             三是社会各界全力支持。 社会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土壤,是兴教之基、力量之源。该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视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听取专项汇报,提出意见建议。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经常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效,排疑解惑,传递民声。该市教育局多次参加市电视台、市电台举办的“百姓问政”“行风热线”等节目,现场解答群众咨询,主动应对群众呼声。市教育局还办好教育官网、微信公众号、教育杂志、教育电视台,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政策,凝聚社会共识。各县区也采取公示教育规划、发倡议书、组织慈善募捐、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四是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了一大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使农村娃直接受益,而且壮大了师资力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好教师,进一步激发了义务教育的内生活力。如今,该市各县区农村中小学基本配齐了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和通用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逐步解决,学生们全面成长有了师资保证。通过教师轮岗交流,一大批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带去了新思维、新教法、新课堂,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促使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理念向农村延伸,许多学校开办刺绣、泥塑、剪纸等校本课程和航模、舞蹈、射箭等学生社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曹蓉同学取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文图/杨爱魁)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