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国家” - 访我国著名信息融合专家、西安交大综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韩崇昭

17.05.2016  00:42

2016年5月15日《陕西日报》第七版

      刚刚过完一百二十岁生日的西安交通大学,现在又恢复了往日的紧张有序。
      4月26日,我们去采访一位年逾古稀的信息融合专家韩崇昭教授。脚下这条郁郁葱葱的小路,通往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西一楼,是韩崇昭每天去办公室的必经之路。半旧的楼房周边,被茂盛的灌木丛隔离成一个安静的小世界。韩崇昭就是在这样环境里,日复一日地向科学的高峰攀爬。
      韩崇昭大个头,国字脸,话语中夹杂着几丝陕西味。如果不是在书架环绕的办公室见到他,我们断不会把他与学界顶级专家联系起来。
      科学报国,矢志不渝
      1963年,家境贫寒的韩崇昭从家乡乾县顺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68年,25岁的他被分配在西安某军工厂,专门从事某航空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韩崇昭告诉记者:“当时苏联专家离开时带走了关键技术,厂里的科研项目因此停滞。在大学期间我的理论基础比较好,接触到项目后我日思夜想,一遍遍地推演,终于解了燃眉之急。”后来,厂里还专门搞了个小仪式,亲自给他颁发了脸盆和毛巾。“东西不值钱,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却是对一个年轻人的认可,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心。
      1978年,已经35岁的韩崇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控制专业。临近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有些犹豫:出国、留校任教、回到家乡?他的大学老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万百五先生,专程到北京找他。和恩师的一席长谈彻底坚定了他的志向。“祖国的科技进步,我们这些学子不去支撑,谁去支撑呢?
      回到西安交通大学的韩崇昭,在系统工程研究所担任助教。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韩崇昭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并把研究重点集中在“随机系统优化控制”和“大系统稳态优化”两个方面。
      当时的咸阳彩虹厂,有从日本引进的唯一一条彩色显像管厂生产线,但是成品率很低。韩崇昭带领科研小组进驻彩虹厂后,顶着压力,大胆设想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两年后,大型彩色显像管玻璃窑炉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成功,成品率倍增,该项目获得了两项省部级奖励。
      学以致用,耕耘不辍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两手都要硬。
      教学方面,韩崇昭紧抓学生兴趣点,不断创新授课方法。给全校工科博士生讲授《应用泛函分析》课程时,他会运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讲解晦涩难懂的数学问题,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常常有学生站着也要听完他的课。
      为开阔学生眼界,韩崇昭还精选出学科前沿理论《随机系统理论》、《系统辨识》等课程,亲自为学生讲授。针对学生所需,他利用空闲时间撰写出两本全国研究生统编教材:《随机系统理论》和《泛函分析及其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前者在1992年曾被原电子部评为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受益者无数。
      1997年9月,韩崇昭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综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导航与信息融合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在我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有几件大事我认为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过积极影响。三峡工程建设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设备故障预测和施工调度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韩崇昭反复往返于学校和三峡工程的施工现场,有时在工地一住数月。最终,通过与轴承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混凝土生产输送浇筑过程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研究”项目,他们建立了集混凝土生产输送浇筑全过程的优化调度与管理、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与诊断、视频监视等于一体的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没有尽头。1999年,韩崇昭提出,我国应该迅速启动信息融合与多目标跟踪的研究。自2002年起,他开始主持国家973项目的4项课题研究,集中精力探求信息融合新方法及其在目标识别与跟踪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明了一种基于误差传递和估计误差差分消除的目标航迹估计方法,显著提高了非合作目标的航迹估计精度。为此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所建立的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是一种仿生信息技术的重要突破。“在自然界,人和动物都生长有不同的感官,眼睛、耳朵、舌头等。由不同感官获得的图像、声音、味道等不同质信息,会被传送给大脑进行综合处理。大脑会最终判定对象的属性、本质。这是自然界对异构信息的处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同样需要通过不同质的传感器对各种对象进行信息获取。获取的这些异构信息,经过综合处理,就可以判定对象的属性和特征。这就是现代意义下的异构信息融合。”韩崇昭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解释道。
      2013年11月20日,韩崇昭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评选的2013年度第三届杨嘉墀科技一等奖。此奖,是该领域对我国学者的顶级嘉奖,用以表彰我国航天自动化领域的突出贡献者。这奖于他,是实至名归。
      大师风范,精勤一生
      韩崇昭拿起办公桌旁边大堆书籍中的两本递给我们说:“这本书,是我用三四年时间平心静气地坐在这里写出来的。那段时间,整个外面的世界都被屏蔽了,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这一本书上。
      写书的几年间,韩崇昭每天7点半到办公室,上午集中写稿,下午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每天至少工作八到九个小时。“我每天都是这个节奏。
      韩崇昭最后形成的这套《随机系统概论》,分为上、下册,201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记者随手翻到其中一个章节,就发现链接着152个参考文献,且以英文居多。要将浩瀚如海的资料文献吃透学懂,提炼精华,再编到自己文章里,韩崇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形容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词。韩崇昭用“纯粹”二字形容最贴切。作为一个获奖无数的顶级专家,他却对“享受生活、追求名利”几乎没有什么概念。朴素到有点“土气”的着装,执著到有点“傻气”的性情,不由得让记者心生无限敬仰。
      “退休?现在有一个国家项目没有完成,我还得继续坚守岗位。
      “我的人生乐趣,埋藏在科学攀援的路途中……
      “人这一生,一定要做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国家的事,时刻记得为国家多作贡献。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