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西安:把便民利民的事做细做实

06.01.2015  09:50
        如何让司法便民利民落到实处?陕西省西安市各基层人民法院积极创新,找准法院与基层群众联系的契合点,架起互通桥梁,把便民利民的事做细做实,及时满足了群众对司法的需求。

        阎良:

        法官服务站便利群众暖人心

        “感谢法官,娃出了事一年多,儿媳妇跟儿子离了婚,还丢下孙子不闻不问,我一个文盲摸不着方向,你们到家帮忙立案,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杨淑琴老人拉着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的手,动情地说。

        老人的儿子张明发在一场车祸中瘫痪,留下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孙子,全家生活陷入困难,而儿媳离婚时约定给孙子的每月300元抚养费也迟迟不给。为讨要孙子的抚养费,杨淑琴老人欲诉至法院,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到法院立案有诸多不便。阎良区法院武屯镇法官服务站的驻站法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立案庭沟通协调。

        2014年3月20日,法官主动上门办理立案手续。当年7月,案件执行到位后,法官又将案款送到了老人家中,从立案到执行,当事人不出家门就圆满结案了。

        阎良区法院积极落实便民利民为民措施,推行法官服务站(点)举措,在7个镇街、4个驻区单位设立11个法官工作站,在各镇街所辖80个行政村、23个社区建立的103个法官工作点,在航空产业基地、区安监局设立2个法官工作室。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区的“院为中心、站有法官、领导包站、法官包点”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包站点领导、驻站点法官电话均上墙公布,全区群众足不出户,一个电话就能进行法律咨询、预约立案。

        阎良辖区内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作为该地区的企业聚集区,入园注册企业已经超过500家,各类航空工业科研机构100多个。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基础建设的加快,经济活动日趋频繁,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劳动争议、劳务、工伤事故纠纷日益增多。

        2014年,阎良区法院在分析近年来涉航空基地案件特点的同时,在实地走访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后,成立航空基地、安监局2个法官工作室,并由该院院长李社武亲自包站。

        工作室成立以来,以法官定期驻室工作、设立服务热线电话、走访基地拟上市企业、召开座谈会、开展巡回审判等工作模式,多层面、全方位、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工作中,法官创新思路,探索出了法官、人民陪审员、执法监督员三方参与的“1+1+1调解机制”,先后妥善化解了航空基地某置业公司拖欠20余名农民工工资案、李某与航空基地某公司劳动争议案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贴心的法律服务,受到辖区众多企业的肯定与欢迎。

        阎良区法院还多次通过微信、微博送达,通过QQ视频进行案件调解,这些便民利民措施,都是法官在企业走访调研中搜集到的建议,及时纳入审判实践中。仅2014年,阎良区法院驻站点法官就提供法律咨询498次,开展法制宣传156场次,指导基层调解98次,排查矛盾、化解各类纠纷68起,巡回开庭74次,沟通座谈312次,法官服务站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阎良区法院实现了法官服务站的司法便民、普法宣传、司法公开、诉讼送达、“诉非衔接”、联系群众等多项功能的整合。

        蓝田:

        道德讲堂调解案件赢民心

        “这样的‘道德讲堂’不仅咱听得懂,还给打官司的人办了实事、办了好事,咱老百姓就盼着这样的‘道德讲堂’多来几次!”这是蓝田县人民法院利用“道德讲堂”平台成功调解了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后,原告的舅舅发自内心的一番话。

        2013年的深秋,蓝田法院鹿塬人民法庭。

        案件定于上午9点半开始审理,不到9点,法庭内就已聚集了很多群众。听说要开讲堂判案子,村民们专门赶来听听。

        法官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为切入点,将该案件现场还原视频、交通安全宣传图片等,结合道德标准辨析对与错,让参与讲堂的当事人和在场群众都受到了心灵洗礼,充分认识“互相了解、互谅互让”对于纠纷处理的重要性。现场还安排了献爱心为刘丽捐款的环节。当刘丽接过爱心捐款的那一刻,现场的气氛温馨了许多。双方当事人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的结局感染了在座的参与者,专程赶来的吴大爷说:“我还头一次见法官这样办案子,效果不一样,确实很感人!

        鹿塬法庭的法官大胆地将案件调解工作与道德讲堂结合在一起,不仅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恩怨,同时通过就案说理、就案说道德,让老百姓感到了法律的温情。

        作为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蓝田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多元调解机制,在案件调解中引入道德讲堂,营造崇德尚法氛围。通过道德讲堂组织现场调解,形成道德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和谐之美,为案件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官通过通俗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调解的突破口,让原本难以调解的案件能够顺利达成和解,强化了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

        法院通过邀请周边群众共同参与道德讲堂,结合农村地区常见的典型案件开展以德育人、以案教人活动,让一起起平常的案件成为教育当地群众遵德守法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传播司法正能量,充分发挥审结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

        法官走上讲堂讲法、弘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法官法制先锋、道德模范的全新形象。通过参加群众口口相传,百姓对法官更加信服,司法公信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通过道德讲堂组织现场调解,是蓝田县法院推行多元调解机制的新探索,通过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发现道德闪光点,提升司法正能量,运用法治与道德的力量化解纠纷,促成调解。在调解中渗透道德的力量,唤醒当事人内心的善良本性,以期及时、快速地处理农村常见的矛盾纠纷,这就是道德讲堂的核心。”蓝田法院院长胡刚的一席话,很好地概括了道德讲堂的内涵。

        长安:

        巡回法庭将群众放在心中

        “我也要说两句。”家住长安区滦镇街道年逾六旬的李老太太举手发言,“长安法院航天巡回法庭到家中给我做主,不但我下半辈子的生活有了着落,我那两个儿子也都回心转意了!感谢你们还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对了,法官们在春节还给我送来了慰问信!”说着,李老太太拿出一封慰问信向大家展示。

        原来李老太太与其子共居一院,后因土地租赁问题与其子发生矛盾,被赶出家门。李老太太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尽赡养义务。2014年2月25日,长安区人民法院航天法庭巡回法庭来到滦镇街道徐家巷村现场开庭。50余名乡相邻旁听该案,经过长达4小时的调解,母子的怨气渐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其子当场拿出2000元钱交给其母,家庭重归和睦。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人口108万,80%以上区域为农村区域。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较为偏远的农村区域尤其是山区群众参与诉讼极为不便。该院的8个人民法庭为解决部分群众因行动不便而放弃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大力推广巡回审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意见》精神为指导,在全区17个未设立人民法庭的街道和西北政法大学、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三星项目建设园区、上王村“农家乐”示范基地,建立了21个拥有固定办案场所的规范化巡回法庭。

        规范化巡回法庭工作的开展,使长安区各街道法庭覆盖率达到100%,各个巡回法庭公开便民电话、印制便民卡、张贴公告、每周定期巡回判案,因案而宜、按需开庭,确保了巡回审判没有盲区。

        巡回法庭克服了以往巡回办案周期、地点不固定,以及运行程序繁琐、成本过高的弊端,成功处理了一批“老大难”案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闪存芯片项目落户西安后,三星项目园区巡回法庭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仅仅用24天即调解结案了该项目施工中的首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执结合,案结事了。

        巡回法庭还高效、稳妥地审结了涉案人数众多的“三星”项目征地款分配案件245件,且全部执行到位,使该系列案件成为“办好一批小案件,服务地方发展一大片”的案件典范,荣膺西安市首届“十大典型案件”。

        长安区法院规范化巡回法庭开展工作两年来,坚持诉讼便利化、群众化,共审结1200余件案件、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人次、培训基层调解组织人员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欢迎,成为长安区司法为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