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西北大学发现 5.35亿年前微型人类远祖至亲 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宣传采访项目简介之三

06.05.2017  00:11

        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一经典人文命题,所有宗教流派皆不能给出真实可信的答案。唯有科学,尤其是进化生物学正在以详实的可靠证据不断接近真理,逼近历史真实。
      2017年1月30日《自然》杂志以封面亮点文章的形式,网上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韩健、舒德干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早期生命研究又一重要成果——《陕西寒武纪最早期的微型后口动物》。该成果发现了5.35亿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这种奇特的毫米级微型动物很可能就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因而代表着显生宙最早期的毫米级人类远祖的至亲。
      1995年之前,科学家在比中生代恐龙更为久远的距今5.2亿年前的云南澄江生物群中发现了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的绝大多数重要动物门类。此后,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舒德干教授领军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来对云南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了昆明鱼、海口鱼、钟健鱼等一些与现代无颚鱼相似的脊椎动物,还发现了头索动物、尾索动物以及棘皮动物的始祖代表。此外,通过“咽鳃裂”这一最为重要的、在化石记录中能够保存的后口动物鉴别特征,发现并论证了保存5对鳃囊的古虫动物(如西大动物)和具2个锥孔的古囊动物这两类非常原始的后口动物代表,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树框架图,并提出寒武纪大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依次形成三个动物亚界的新假说(即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为人类探索早期远祖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基础证据。
      我国的珍稀化石证据告诉我们,在脊椎动物大家庭里,澄江动物群中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代表着5.2亿年前刚刚创造出头脑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类祖先;而在更广泛的后口动物亚界范围内,5.35亿年前的皱囊动物应该与创造鳃裂雏形的微型人类远祖亲密相关。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的韩健研究员等人运用酸蚀法、显微电镜等技术对5.35亿年前的陕南宽川铺生物群中的微型动物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发现了多种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而且还发现了一种通常皱缩在一起的微型动物——冠状皱囊动物。这种动物呈近椭球形,成体大小400~1300微米;有一个位于腹面的可伸缩的环状口部,口部周围有一到两圈突起;身体两侧具有4对呈两侧对称排列的不同大小的火山口状的体锥;紧邻口部前端腹中线的位置,还有一两对触角。有些标本上还能看到一些小刺。在绝大气多数标本的背部,能观察到另一些更为细小的圆形小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还能发现微米级的“”字型的细纹。该项科学发现的深层次人文意义就在于,皱囊动物恰好代表着迄今已知的毫米级人类远祖的一个很近的至亲。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