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民族梦前行:西电次仁旦增研发藏语手写识别输入法

22.12.2015  13:45
            藏族学子次仁旦增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刻苦学习、创新实践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借助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语言优势,在该校指导老师卢朝阳教授的指引下,与团队合作,仅一年时间便研发出安卓平台上的藏语手写输入法,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国家一等奖、第十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藏族大学生次仁旦增与团队研发的藏语手写识别输入法
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次仁旦增之所以会想到做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识别,并非偶然。他201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作为少数民族学子,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把藏族语言和文化传承下去。在得知该校卢朝阳教授一直在研究维吾尔语识别技术,他便主动向卢老师讨教关于模式识别、文字识别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通信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组队开始一起着手研究藏语的手写识别。             刚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虽然满怀热情,但都是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有一段时间他们没有方向,每天虽然很忙碌但并没有什么收获。次仁旦增回想说道:“当时决心很大,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新闻与研究展望,每天都想做不同的东西。”但短时间的失败并没有把这个多民族同学们组成的小团队打败,很快又有维族同学加入。
刻苦钻研建立藏语手写数据库

            随后,次仁旦增在卢朝阳教授的指引下,阅读了大量学术综述类文章,积累了知识的基础储备。随后,在研究生师兄师姐的帮助下,着手自己建立藏语的手写数据库。这项工作困难重重,需要不同人将藏语基础字符书写多次。次仁旦增的藏族同胞们仍十分支持他的梦想,同学们都认真地一遍遍地书写字符,为数据库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在校的藏族同学虽不少,但许多人都已经不会书写藏语了。100份的基础数据还很难收集到。次仁旦增只好发动家乡亲朋好友,终于成功把手写数据采集完毕。这样一个标准的数据库建立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经历了大量的失败。”次仁旦增说。日日夜夜地努力换来了不小的收获,次仁旦增和他的伙伴们,用了一年的时间便研发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维吾尔语和藏语手写识别输入法。一遍遍改进完善调试识别算法,前后对比识别正确率与效率,次仁旦增与小伙伴常常在图书馆的教研室一待就是一天。对他们而言,只有调试成功、识别正确才是唯一可以让他们开心的事情。             在卢朝阳教授的帮助下,次仁旦增与团队成员先后到西藏民族学院、新疆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调研。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研究员倪光南来校作报告时,他自告奋勇的前去向院士展示输入法的样品,并获得了倪光南院士的鼓励与支持。次仁旦增与小伙伴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终于有了回报。2015年3月,团队开发的藏语手写输入法荣获第十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互联网+”擎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李克、次仁旦增、帕提古丽、侯伯、郝珍珍,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五人研发团队,在自建维语、藏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联机样本集字符分割准确率达到:97.98%,联机样本集单词识别率达到:94.93%,成功研发基于安卓系统维吾尔语和藏语手写识别输入法。             目前这款软件也处于试运行阶段,该校校园中的维吾尔族、藏族同学已经率先在安卓手机上使用这款APP了,大家普遍反映良好。一次次参赛的经历也给了他们一次次的契机,激发了团队新的创意,也逐步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发方向;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翻译系统。其中除了已经研发成功的安卓系统维吾尔语和藏语手写识别输入法,还包括自然环境下维语藏语标牌识别,反恐、安全维稳的敏感词识别和珍贵典籍的数字化等研发方向。
成绩激励拼搏心  带着民族梦前行

            从藏区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次仁旦增知道,有很多藏族同学都不会书写藏语了,他觉得长此以往下去自己民族的文化可能会丧失掉许多精髓。他一直希望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次仁旦增回想说 “来西电就希望把互联网+的新科技带回家乡,把信息时代的产物带回家乡让每一个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可以享受到。很感谢老师和师兄师姐都热心的帮助我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为我指点迷津。原本很多课都听不懂,前后学习一年多藏语手写输入法,现在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的知识也能理解大半了,虽然和学院的技术大神差得很远,不过我相信不断努力坚持下去,我也将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大神了。”对此次仁旦增显得十分有信心。             在收获了满满的成绩后,次仁旦增说:“获奖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来西电就是希望把互联网+的新科技带回家乡,把信息时代的产物带回家乡,让每一个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可以享受数字信息时代的便利,让家乡的人们可以更方便的书写家乡话。”             谈及所做的项目能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作出一点点贡献,次仁旦增和其他队员异口同声地说“对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和实现各名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责任编辑:卢延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