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嬗变

14.10.2015  09:52
              “让农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享受同等供水公共服务。”缺水的陕西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陕西农村饮水工程实现从“面的覆盖”迈向“质的提升”,成为群众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广的民心工程之一。

              拿出为父母办事的劲头干

  2014年9月30日,平利县大贵镇后湾村垭坪组长达10余千米的供水管网终于通水。老村支书王宏亮激动地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吃上干净水!以前都是喝河坝水,下雨喝吃雨水,现在有了自来水,娃们也不用去集镇盖房子了,就在老庄子上盖,太高兴了!”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近年来,平利县水利局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作“良心工程”来抓,从2005年至今,先后争取并实施了34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解决了11个乡镇167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村居民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取水历史,而且加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村民们在新建房里建起了冲水厕所,安装了淋浴设施,添置了洗衣机、热水器,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形成高度共识。

  行政首长负责,严格考核奖惩。陕西各级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逐级签订责任书,纳入政绩考核。

  财政投入唱主角。2011~2014年,陕西配合中央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累计完成投资65.23亿元。据悉,2015年,陕西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投入14.83亿元。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投资7.49亿元,建成饮水工程1630处,使113.2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十二五”期间将累计解决14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国家1161万人的规划目标。

  “饮水安全工程埋在地下,做到百姓心里,必须带着情感,拿出为父母办事的劲头来干。”安康市汉滨区水利局长李朝华说。2014年,汉滨区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20%。

  建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农民的“水缸子”连同“菜篮子”“米袋子”,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以来,汉滨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以“建管并重”的发展理念,打造陕西农村供水的汉滨模式。“小型水利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李朝华说,“我们通过落实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水价核定、维修基金制度、水源保护制度等工作,变先建后管,为‘建管并重’,从而解决没人管、没法管、没钱管、水源没保障的难题,最终达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

  “三分建,七分管。”陕西省水利厅城乡供水处处长李少毅说,“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运营管理,保障农民群众不仅要喝上水,而且还要喝上好水。”

  据了解,陕西省每个县目前都建设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具备21项水质指标化验能力,配备专用车辆,检测人员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在全国率先形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为让家家户户都能喝上安全水,陕西在去年建成30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剩余74个县级水质检测能力项目建设,使检测指标由过去的21项增加到现在的63项,形成行业内部自检和卫生部门抽检相结合的水质安全体系,也为保障供水水质达标装上“双保险”,实施“双管控”。同时,进一步加强已建成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强力推动县级专管机构、管理办法和维修基金“三落实”,通过采取周催、旬查、月汇总和定期通报等措施,今年全省新增县级专管机构3个,新出台县级管理办法19个,新制订县级维修基金制度4个,确保了充分发挥设施最佳效益,真正造福广大农村群众。

  陕西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即每个县出台一个管理办法、组建一个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基金制度。截至目前,全省落实专管人员579人,67个县(区)出台了农村管理办法,54个县(区)建立了维修养护基金提取制度,累计筹集维修养护资金近4000万元,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农村供水工程“没法管”“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轨道。

  统筹城乡考验地方智慧。陕西安康市在平原区推行“全县一网”,在山丘区实现“一流域一网、一县几网、网间互通”;对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扩建改建、整合联网;对城镇周边地区,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延伸辐射。

  “这打破了原来的供水格局,实现跨乡镇、村统一调配水源。如张滩分站管理的张滩镇集镇供水工程是陕南投资规模最大的集镇供水项目,设计日供水能力1650立方米每日,彻底解决张滩片区12个村近3万人吃水难问题。” 汉滨区水利局副局长、区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站长余西来说。

  “城乡共饮一碗水,降低了农村供水成本,水质好、保证率高,水利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率先实现了突破。”李朝华说。

  “无论是哪种供水模式,都安装有消毒设施,万人以上工程还建有水质化验室,自行检测,确保水质。”李少毅说。

  农村因水致病致贫现象越来越少

  2014年7月8日,富平县宫里镇雷村供水工程“380岩溶井”在960米的地下钻探成功,日出水量达2400立方米。富平县宫里、齐村、庄里镇2.5万名群众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放心的自来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富平县依托“甘露工程”“饮水解困”项目,打浅水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虽然解决了吃水难题,但水质没法保证。我们这里浅层井含氟高,喝了高氟水,轻者成了氟斑牙,重者得氟骨症,无法下地劳作,群众喝水很不安全。”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党吉顺说。

  缺水、高氟水、苦咸水不仅考验着渭南市的民生水利建设,更考验着陕西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和执政水平。

  渭南市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在更大范围寻找优质水源,从更深层面关注水质安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联乡联村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在山区,渭南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小、中、大”工程并举的措施,在人口集中区建大中型供水工程,在村庄分散的山区,就地找水源,采用单村或分散式供水工程。

  渭南市依托渭北“380岩溶水”水源,续建了蒲城袁家坡、大荔育红、合阳申都等10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了澄城东庄、富平页坡、合阳路井等26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彻底结束了180万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目前,全市千吨万人以上区域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280万,覆盖城镇人口40万,初步形成全市城乡供水基础网络。

  “过去由于农村供水设施简陋,缺乏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饮水水质问题突出,氟中毒、肠道病感染、菌痢等发病率较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喝上水,还要吃上干净水。”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现在农村因水致病、因水致贫的现象越来越少,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们吃水终于再也不用看老天爷脸色了,也不用接雨水了。”富平县梅家坪镇新安村村民郭西珍喜笑颜开地说。郭西珍告诉记者,村里原来用水十分艰难,紧张的时候吃水都成问题,更别说洗衣服洗澡了,半盆混浊的雨水,一家人先用来依次洗脸,之后洗衣服,最后再喂猪、羊。现在24小时供水,一开水龙头,水就来了,许多村民都用上了洗衣机、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