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家”在秦岭深处遍地“开花”

26.11.2015  12:16

  为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太白县人大把建立和完善代表联络机构,作为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举措。在全县各镇、村、社区建立了75个统一标准的“代表之家”。人大“代表之家”在秦岭深处遍地“开花”,开辟了代表履职新天地。
  在代表之家建设之初,县人大主任宫志宏亲自带队多次深入镇村就人大工作专题调研,在建设中,县人大副主任王书堂带队深入每个村镇进行督查指导,并在率先建成的咀头镇召开观摩会,引导其他镇村开展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辛苦工作,7个镇的“代表之家”、6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的“代表小组活动室”全部建成。将140名省市县人大代表、386名镇人大代表编入选区,参加所在选区代表小组活动。县人大给每个“”统一配备了电脑、档案柜、资料盒等办公设施,制度上墙,达到“六有”。
  “”有了,为了落实活动经费问题,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做了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50万元支持县镇人大基础设施建设,县、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按每人每年分别不少于1500元、500元,由财政落实到位,切实保障人大办公及各类会议所需经费。
  “”有了,经费有了,开展工作需要人员,以前的镇人大都是镇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配一名专职副主席,名兼职工作人员。为了加强人大工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面临人员压缩的情况下,人大的工作机构不但没有压缩,反而为县人大增加了城乡建设及环境工委和信访室,给每个镇级人大办公室设置了1至2个编制,充分体现了县委对人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代表之家”犹如春潮涌动,使全县人大代表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些“”犹如一个个“民情绿色通道”,形成了辐射广泛的民情联系网络,拉近了代表与选民的距离,延伸了代表工作的触角,使人大代表真正成为为群众解惑的宣传者、解难的协调者、解困的帮扶者,每个“代表之家”里挂着本辖区人大代表的照片、联系电话、活动规范,还明确了小组组长,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组长不定期的归纳梳理,能解决的及时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形成建议意见上报县人大常委会,再由人大常委会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
  为确保“代表之家”充分发挥作用,县人大研究制定了《人大常委会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和《代表学习培训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引导代表依托“代表之家”,每季度参加1次集中学习,每年联系选民1-2次,每年为选民办实事1-2件,并在任期内向选民述职1次。
  咀头镇、鹦鸽镇、王家堎、黄柏塬等镇的人大代表先后在“”开展活动,组织代表学习《代表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请县人大领导从怎样当好人大代表、如何联系选民等方面做了专题讲座,增强了代表意识、法律意识,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镇级人大代表之家每个季度活动不少于2次,村级代表之家每季度活动不少于3次,使代表联系群众实现经常化、制度化。
  全县各乡镇人大依托“代表之家”这个载体,着力把各项代表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咀头镇“代表之家”建成后,已先后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接待选民3次。在接待日里选民反映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东大街社区居民反映了低保方面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代表小组组织了辖区内的代表进行视察调研,在视察、调研中吸收不同层次的代表参加,倾听群众的意见,督促社区、街道办、民政局在评议低保时公开透明,会上邀请了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监督,评议低保在阳光下运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桃川镇灵丹庙村代表接访日里,王菊萍提出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建议,何宝太代表详细记录,并依托村文化室,联系县文化馆专业人员现场辅导办起了女子腰鼓队、广场舞文艺队等,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在接访日里还有代表反映的新农合、村庄道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每次接待活动结束后,镇人大均认真讨论和梳理,根据其职权所属范围,将这些建议分别交镇政府及相关村或职能部门办理,督促抓好落实。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敢争先。通过建立“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有了归属感,时刻牢记代表身份,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为群众树了榜样,立了标杆,搭建了履职新平台,零距离倾听民声,开创了人大工作新天地。我们坚信,秦岭深处的“”会办的越来越好。

 

      (杨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