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件古代石刻亮相钟楼 融汇造像艺术

11.11.2014  12:00

  昨日,《木人石心——纪念玄奘大师西行回国一千三百七十年西安民间收藏石刻展》在钟楼开展,展览将展至2015年1月20日。

  公元645年春正月,玄奘法师结束了前后长达十八年的印度佛教巡礼回到长安。玄奘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佛教传播的巨大贡献,成为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地处丝路起点的西安,在这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兼容并蓄,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推向了巅峰。

  借着丝绸之路联合跨国申遗成功的东风,玄奘法师西行回国纪念日即将到来,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与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了此次展览。展出的六十余件石刻作品,年代上迄北魏,下至唐宋,形制各异,姿态不同,或庄严、或慈悲、或沉静、或冥思,神态不一,难以尽述。坚毅的石刻上,凡一副面孔、一段纹饰、一片衣褶,或雄朴浑厚,或纤媚流畅,既现菩萨思悟之智,又表凡人生动之情。于其中,闪现着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犍陀罗的影子,印证着汉代的粗犷,六朝的妩媚,隋唐的成熟,宋代的优雅……佛教历史、造像艺术,种种汇融其中。 (记者 文艳)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