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17.07.2015  14:11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194件齐国文物珍品在秦陵博物院展出三个月 - 古汉台
来源: i1.tobei.cn

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被秦所灭,战国时代结束。昨日,194件来自全国各地的齐国文物,集体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未来将与兵马俑相伴而展3个月。

国宝牺尊

商鞅方升

代表战国手工业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过吕尚创国、桓公称霸、晏婴相齐、战国称雄等辉煌历程,创下了丰厚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由此而衍生的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

展 出的展品中,馆藏于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铜牺尊”,是一件仿牛形、筋骨坚实、肌肉健硕、头顶及双耳间镶嵌绿松石、眼球用墨精石装饰、全身镶银丝的错金工 艺的战国晚期青铜酒器。尊是战国时期酒器的共名,凡酒器都可以称尊。铜牺尊身上用错金银工艺形成菱形图案,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嵌。牺尊的盖子则被铸 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成为半环形盖钮,羽毛以孔雀石装饰,珍贵秀丽。整体造型像一头健壮的牛,但看上去更聪慧、灵动,有“国宝牺尊”的美 称。它不仅是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代表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这尊 牺尊出土于临淄商王庄墓地,整个墓地共清理出战国墓地4座,其中一个中型的并穴合葬墓是考古已知齐国墓葬中极少数未被盗掘的墓葬,随葬器物极为丰富。当时 与这尊“国宝牺尊”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镶嵌绿松石的大铜镜和一些器型精美的青铜器。专家根据这些重要文物判断,临淄商王庄墓地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贵族墓 地。

商鞅方升

铭文记载秦国量器统一史

与工艺繁复的铜牺尊比,一个三面刻有铭文的有柄“青铜盒子”则显得古朴很多,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这个有柄的“青铜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方升。

秦 统一六国后,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而商鞅方升则是秦国的标准量器。此次展出的商鞅方升器壁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 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右壁刻 “”字。专家研究发现,“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因此得知这只方升最开始为放置在“重泉”,今陕 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 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 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说明我国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同商鞅方升放置在一起展出的还有齐国的陈纯釜及一个刻有“右里官府”铭文的铜量器。专家表示,这三件器型不一,大小不同的量器放在一起展示,就是希望观众能从中看到我国古代量器的统一过程。

延伸阅读

194件文物来自全国7家文博单位

此次展览是全国首次以“齐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览,集合了全国7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据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内容围绕齐国历史文化以“封邦建国”“首霸春秋”“雄冠战国”“终归一统”“齐风余韵”5部分内容展示齐国历史的发展 进程。布展以时代为序,将诸多历史故事串为一体,讲述历史上几位著名齐君争霸称雄、治兵用人的动人事迹,再现齐国从开国到被秦统一的全过程。

194件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新泰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海阳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精美文物,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展厅亮相后,立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来自山东曲阜的游客李明兴说:“没想到在看兵马俑的同时还能看到来自我们山东的文物,这个展览让我重新认识了战国文化。

本组文/记者张佳 实习生孙菲 图/记者张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