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榆林小曲 守护非遗瑰宝
一有空,叶万秀就敲响扬琴,夫妻二人就可以来一场榆林小曲表演。
陈列于陕北民歌博物馆内的榆林小曲演奏乐器与书籍。
榆林有这样一条独特的步行街,它位于榆林古城内,街道里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步行街两旁,书画店、工艺品店、理发店、风味小吃店等五花八门的商铺一应俱全。
茶余饭后,当人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步行街时,会被偶尔传来的丝弦之声所吸引。此声清丽而婉约,悠远而深长,与周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融为一体,为街道平添了无限韵味。此情此景,让前来散步的人们也不由得跟着哼唱起来。而这弹奏于市井间,韵味悠长的曲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榆林小曲。
江南之音陕北生根
“奴在哟园子里边就掐蒜的个薹,从墙外撂过个戒指来,这事个好奇怪,手扳上园子墙,你就往外边的瞧,瞧见张家的二秀才……”
流传于黄土地上的榆林小曲,在曲调温婉柔美的同时,也具有浓浓的陕北民歌风情。例如这首《掐蒜薹》就能看出它土生土长的模样。
榆林小曲唱腔朴实婉转、圆润流畅,有着与信天游完全不同的韵味。这种既有北方的粗犷和豪放,又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甜蜜的小曲,是南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结果。
史上榆林,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翻开史书,榆林小曲背后的300多年历史也蕴含着塞上的风云变幻。
清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移民充边。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士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不少来自江南一带的官吏、将士将江南的丝竹音乐带到了榆林城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
经过无数艺人口口相传、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一种以江南丝竹音乐为主,并与榆林本土艺术融合的音乐形式——榆林小曲诞生了。榆林小曲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早的榆林小曲只供上流社会赏玩,由于其乐声优美动听,很快便流传至民间。
榆林小曲的传统曲目大多由文人创作,文辞绮丽、措辞讲究,别有一番情趣意味在其中。榆林小曲也唱百姓生活,来自民间的传奇故事和传说也被编成曲子,其中蕴含的感情也不再是大起大落,而是委婉细腻。
走出官衙的亭台轩榭,榆林小曲的演唱者主流渐渐变成手工业自由职业者,唱一段小曲是这里的人们闲暇时的娱乐方式,在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每逢节日,演唱榆林小曲的艺人们还相约一同参加演出。据不少老榆林城人回忆,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内年纪稍长的居民大都能唱上几段小曲。旧时的榆林小曲演唱者多为男艺人,为了表现闺阁女子之柔媚,他们尽可能用尖声细气的后嗓音模仿女性声韵。直到后来,榆林小曲的传承才渐渐有了女弟子,小曲听起来更加婉转动人。
因爱而学演绎人生
在榆林城内有这样一群民间艺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爱好榆林小曲而结缘。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进行演出,即便是露天环境、没有报酬,他们也乐在其中。这群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梦想,那就是让榆林小曲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榆林小曲。
“刮风风不如那个下雨哎嗨好,哎什咿呀嗨,出门是不如那个嗯哎哎呀哎哎,在家好来,哎什咿呀嗨……”
7月12日,在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新明楼街道的定慧寺社区,来自定慧寺老年学校的19位老人一同演奏了榆林小曲《送四门》。在这群人中,有一位特殊的小曲艺人,他叫叶万秀。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叶万秀每周都会抽时间为大家免费教授榆林小曲。
今年75岁的叶万秀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他就住在一座榆林典型的四合院内。叶万秀告诉记者,这座老院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他也不是没有条件搬出去,只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实在割舍不下。
提起榆林小曲,叶万秀有说不完的话。“我早年是鼓楼旁的大炉铁匠,过着比较单调的生活。”叶万秀说,“出于对榆林小曲的热爱,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学习榆林小曲,师从榆林小曲行里的老艺人冉继先。那时我的家境不好,和冉师傅学艺,他不仅不收我一分钱学费,还让我经常在他家吃饭。就这样一过就是十几年,我也学会了榆林小曲的唱法。”
学会了唱榆林小曲,叶万秀又瞄上了乐器。由于他的四叔父擅长多种乐器,在四叔父的影响下,叶万秀不论是唱小曲还是弹奏乐器都在行,他也因此被同行称为“全面手”。
叶万秀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有榆林小曲的陪伴,他的生活十分充实。他参加各种演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演奏榆林小曲,也为田间地头的农民带来欢乐。“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叶万秀表示,如今自己的手头宽裕些了,吃饱喝足后就唱几段小曲,敲一敲扬琴。
“你看我精神好,这与我爱好小曲有很大的关系。我是个爱热闹的人,经常出门和其他爱好小曲的人互相交流。”在叶万秀的影响下,妻子窦爱华也投身榆林小曲的演唱中,学会了不少唱法。现在,榆林小曲已经成为叶万秀和老伴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有闲暇时间,夫妻二人就在家中唱起榆林小曲自娱自乐。
钟情国粹志在传承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如果让榆林小曲失传那就太可惜了!”叶万秀说。2016年,他组织成立了正宗榆林小曲传唱团,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唱、能弹的榆林小曲艺人,让榆林小曲后继有人。目前团队已有30多个成员。
叶万秀的家中还有一本榆林小曲的曲词手抄本,这本被他视作珍宝的手抄本是叔父留给自己的。叶万秀说,后来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榆林小曲,词都是出自这本手抄本。
榆林小曲仅传一城,出了城门外,便是漫山高亢的山曲回响。然而,这仅传一城的小曲却没有因为流传不够广、受众不够多而消失,这背后是很多像叶万秀这样的传承者的辛劳付出。
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榆林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榆林市有关文化部门对榆林小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定时发放传承人补助,利用重大节庆活动给艺人们创造演出机会,同时提高榆林小曲艺人的收入,激发他们演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榆林小曲的影响力和文艺价值。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榆林小曲研究会会长王青看来,年轻一代对榆林小曲的喜爱和传唱,意味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榆林小曲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榆林小曲作为当地的优秀文化,要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和掌握它,所以我们研究会经常派一些老师去学校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通过了解和学习,让演唱榆林小曲成为学生们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王青说。
与此同时,在榆林小曲研究会的努力下,一些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对榆林小曲开展更深入的挖掘发现、整理创新工作,并把一些优秀的作品拍成短片或纪录片,让其永久保留下来。不少榆林小曲的艺人通过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走进群众,让榆林小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榆林小曲作为榆林的一张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雅俗共赏、陶冶情操,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的努力下,榆林小曲这个民族文化瑰宝、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必将火起来,并且凭借它的独特魅力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