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外贸经济勇于开拓境外市场

13.02.2017  14:01

  ----2016年陕西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及旅游运行情况分析

 

  2016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国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陕西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优势互补、开放发展的新机遇,多项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在逐步显现,全省外贸进出口呈现低开稳走的局面。对外经济形势向好,利用外资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外贸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增速 4.2%

 

  据西安海关统计,2016年,陕西进出口总值1974.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4.2%,高于全国5.1百分点。其中,进口930.19亿元,下降4.8%。全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等政策作用下,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是带动进出口增速提高的主因。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速呈现前低后稳定的走势,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4.42亿元。

 

  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实施贸易保护、设置贸易壁垒,用反倾销手段干预正常贸易成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但贸易保护主义对陕西出口扩大暂未形成制约态势。全年出口1044.61亿元,增长13.7%,高于全国15.7个百分点。

 

  

 

  1、加工贸易增势未减

 

  2016年,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在进出口的贸易方式结构、市场分布、贸易主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改善。一是内生动力增强,加工贸易稳步推进。201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299.57亿元,增长20.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5.8%,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二是贸易方式更趋合理,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524.08亿元,增长6.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6.5%,同比提升个0.5百分点。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货物进出口总值83.85亿元,下降57.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2%。

 

  

 

  2、外资企业亮点突出

 

  外资、私营和国有企业为全省进出口企业主力,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9.96%,其中:外资企业全年进出口总值1425.04亿元,增长9.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2.2%;私营企业进出口325.72亿元,下降16.4%;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223.29亿元,增长8.9%。

 

  

 

  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出口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出口增速高于其他出口主体,是陕西外贸的一大亮点,出口726.35亿元,增长26%,高于全省出口增速12.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9.5%,比2015年提升6.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总值位列全省第二大主体,全年出口总值超过国有企业52.73亿元。私营企业出口185.36亿元,下降14.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7.7%。国有企业出口132.63亿元,增长6.5%,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2.7%。

 

  3、五大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

 

  台湾、韩国、美国、香港、日本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为1390.9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4%。其中,对香港地区出口总值最高,达到232.08亿元,增长26.2%,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为22.2%;对韩国出口总值198.96亿元,增长65.6%,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为19%;对美国出口总值为182.47亿元,增长5.3%;对日本出口总值为44.05亿元,增长28.3%,对台湾地区出口总值为38.35亿元,下降21.7%。

 

  

 

  4、区域发展仍显不平衡

 

  陕西各市区进出口总值排名前3位的是西安、宝鸡、咸阳,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828.46亿元、63.53亿元和30.08亿元;其中西安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918.17亿元,略降1.5%,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6.5%。榆林、汉中和宝鸡三市进出口总值增幅位居前3位,分别增长386.9%、26.8%和18.6%。其中,西安市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92.6%,出口增速超过全省出口1.8个百分点,一枝独秀,居各市之首,成为全省增长的主要支撑。

 

  二、对外经济总体向好

 

  2016年,对外投资及对外承包工程形势喜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外劳务合作出现萎缩,在外人员从事行业相对集中。

 

  1、对外投资高速增长

 

  据商务部门统计,陕西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共设立企业329家和机构112家,累计实现对外投资38亿美元。2016年,新设境外企业和机构86家(境外企业75家,境外机构11家),较去年增加17家。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04亿美元,增长5.5%。

 

  2016年,全省对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香港、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占比分别为58.5%、8.5%、8%和7.2%;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采矿业等领域,投资金额占比分别为36.4%、19.8%、12.5%、12.1%和6.9%。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对外投资主力军,投资金额占比72.1%。

 

  

 

  

 

  2、对外承包工程稳步增长

 

  2016年,陕西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4.29亿美元,增长10.2%,位居全国第16位;新签合同额35.32亿美元,增长7.4%,位居全国排第11位。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完成营业额12.2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6.4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0.4%和46.6%。

 

  从行业分布看,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建设、电力工程和建筑项目三大领域,全年完成营业额分别为43.1%、20.9%和17.5%。

 

  

 

  从地区分布看,亚洲和非洲为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全年亚非地区完成营业额分别为12.29亿美元和10.27亿美元,占全省总额50.6%和42.3%;亚非地区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6.19亿美元和15.32亿美元,占全省总额45.8%和43.4%。

 

  

 

  2016年,全省共有107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8家企业有海外经营业绩;完成营业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9家,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家,上亿美元的有7家。排名前十家企业共完成营业额占全省总额的90.6%。

 

  

 

  3、对外劳务合作出现萎缩

 

  2016年,全省派出各类劳务人员6748人,下降19.8%,位居全国第16位;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2820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618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项下派出5327人,期末在外7890人;对外劳务项下派出1420人,期末在外4930人。

 

  2016年,全省对外劳务项下派出人员实际收入总额8447万美元,下降14.3%;派出人员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日本(809人)和新加坡(392人),共占劳务项下派出人数的84.5%;在外人员主要从事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作,人数占比分别为54.1%、6%和6.8%。

 

  三、利用外资形势喜忧参半

 

  2016年,陕西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6家,增长3.6%;合同利用外资46.33亿美元,下降19.9%;实际利用外资50.12亿美元,增长8.5%。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加,合同外资下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外资企业项目减少,实际外资快速增长

 

  2016年,陕西新批外资企业64家,下降16.9%;合同外资33.59亿美元,下降28.5%;实际外资42.82亿美元,增长12.7%。新批合同企业49家,增长44.1%;合同外资11.65亿美元,增长10.1%;实际外资6.84亿美元,下降16%。

 

  2、第二产业外商投资规模缩小,第三产业增势明显

 

  2016年,第一产业新批企业3家,与上年增速持平;合同外资3305万美元,增长1.4倍;实际外资350万美元,下降58.6%。

 

  第二产业新批企业25家,下降10.7%;合同外资23.17亿美元,下降44.8%;实际外资30.49亿美元,下降21.1%,占全省外商投资的比重为60.8%,比2015年减少2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下降趋势,新批17家,下降22.7%;合同外资22.86亿美元,下降48.1%;实际外资30.38亿美元,下降24.8%。

 

  第三产业新批企业88家,增长8.6%;合同外资22.83亿美元,增长45%;实际外资19.59亿美元,增长1.6倍。其中,金融业实际外资3.38亿美元,增长6.6倍。房地产业实际外资11.89亿美元,增长7.7倍,占全省实际外资的比重为23.7%,批发和零售业实际外资1.95亿美元,增长22.1%。

 

  

 

  3、来陕投资企业数量香港增加,韩国减少

 

  2016年,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陕西投资。其中排在前二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投资企业60家,增长13.2%;合同外资25.43亿美元,增长91.5%;实际外资19.15亿美元,增长2.9倍。韩国投资企业24家,下降4%;合同外资6.53亿美元,下降80.9%;实际外资16.62亿美元,下降46.3%。

 

  4、西安成为投资区域的重点,优势明显

 

  2016年,西安新批项目71个,占全省新批项目的61.2%,增速与上年持平;合同外资32.85亿美元,下降30.2%;实际外资45.05亿美元,增长13.4%。省直属新批项目28个,增长44.4%,合同外资10.9亿美元,增长69.7%,实际外资3.18亿美元,下降9.6%。

 

  四、旅游行业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据旅游部门统计,2016年,陕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49亿人次,增长16.5%;旅游总收入3813.43亿元,增长26.9%。其中,入境游客338.2万人次,增长15.4%,比上年增速提高5.4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23.38亿美元,增长16.9%,比上年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入境市场高位回升,进一步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呈现效益型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五、存在问题

 

  1、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

 

  受陕西外贸市场集中度高、产品竞争力较弱、外商投资规模小和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全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0.3%,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为5.5%,进口依存度为4.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程迟缓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又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美光半导体、三星半导体)出口增长势头不减,呈现一枝独秀,三星增长97.5%,但美光公司增速微涨,比去年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在全省整体出口增速加快,趋势向好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程迟缓依然存在。

 

  3、跟风式旅游开发仍较普遍

 

  目前陕西依然存在竭泽而渔,破坏环境搞旅游的现象,对于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应高度关注。一些地方在旅游项目开发上,形式简单,模仿克隆,村景一面普遍存在,使得长期效益无法显现。有些景点盲目涨价,不择手段强迫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陕西在游客中印象。

 

  六、对策建议

 

  1、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大做强外贸经济

 

  2017年,陕西需要更加积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进出口环境,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培育与高新技术、知名名牌、高质量、优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提高外贸发展质量效益。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全面实现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其次,陕西要狠抓“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契机,借助自己交通枢纽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全面快速复制上海自贸区之经验,撸起袖子加油干,将西安打造成为最美丽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做大做强陕西外贸经济而努力。

 

  2、积极培育出口支柱产业,提升品牌竞争力

 

  陕西外贸发展面临产品被锁定于低端领域的困局,产品质量升级是核心命题,必须推动企业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改善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充分获取技术外移效应促进陕西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有影响力的进口商品展会,继续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支持消费结构升级。二是要加大引进省外与海外资本的力度,选择引进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欢迎技术含量高、产业联带效应大的项目。引进技术与高端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依托相对优势进行全球投资布局,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协作,带动陕西省出口发展与外贸效益提升。

 

  3、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投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许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化的投资促进工作,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个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地位和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聚集效应;三是改进投资促进方式,注重投资促进技巧,提高投资促进效果。要将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和小型专业化投资促进活动相结合,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境内外投资促进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四是认真做好前期的项目准备和对接工作,把项目做深、做细,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陕西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重点项目,调动地方、企业、项目单位的积极性,确保引资取得实效;五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招商引资各项政策,健全全省投资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政府相关部门搭建好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各种平台。

 

  4、狠抓“旅游+”,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中解放出来,向开放型“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攻坚克难做好“旅游+”与其他产业磨合、融合、组合,不断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广阔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而提供巨大动能,为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挖掘潜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借鉴国际先进营销理念,构建“线上线下”旅游大网络,从而扩大“人文山水、大美陕西”的国际美誉度。